晴時多雲

星期專訪》台灣AI實驗室創始人杜奕瑾︰發展人工智慧 要以軟帶硬

2017/07/24 06:00

AI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記者劉信德攝)

記者高嘉和、吳柏緯/專訪

一九九五年,杜奕瑾在台大資工二年級時用一台四八六個人電腦架設了BBS站的PTT,擔任創站首任站長,他因此被PTT的使用者稱為「創世神」、「杜老爺」。今年三月,杜奕瑾回台創設非政府、也非營利導向的台灣AI實驗室,希望能創設出一個成功軟體公司的樣板,讓台灣有機會在全球AI浪潮中破浪前進。

問:為何定位是實驗室(LAB)、不是公司?

答:從我們的角度來看,人工智慧(AI)如同當年網際網路草創初期,還是個新領域,很多都還沒有定義,現階段適合勇於嘗試,若一開始就想要鎖定最大化賺錢、找出商業模式,反而限縮了創意的發想。類似當年在台大創設PTT,先讓有興趣的人一起來玩,接著定義出各種網路上的互動,AI實驗室就是拋磚引玉以實驗室的精神開始做起,藉由大家的參與,開創出任何想法。

定位實驗室 體現軟體思維

實驗室也會由下而上試著發掘或解決AI可能的新體驗,我們會專注於沒有人做得很好的領域,找到好的使用者體驗,蒐集需要的資料,藉由人工智慧的演算法,延伸出各種各樣的發展,並開放研究結果。這過程會如同PTT開放精神,是在孕育思想與技術的鄉民,帶著經驗與想法改變社會;過程可能是一個活動,組成一個團體,也可能是一家公司,甚至成為一個產業。

台灣比較缺乏軟體思維。像美國矽谷的創業環境,它們容忍失敗、鼓勵失敗後的再接再厲;理由很簡單,成功不容易被複製,但失敗是可成長的,矽谷很多成功的新創公司不是一次就成功的,最終找到發展的機會。

相較起來,台灣缺乏這種氛圍。軟體思維是要以創新體驗與使用者角度為核心,而獲利往往是在體驗成功的過程後才去思考,如果缺乏勇於創新夢想的基因是無法成為一家偉大的軟體公司。AI LAB如果成功了,希望發展出一個成功軟體公司的樣板,給台灣未來參考,改變台灣的產業思維方式。

問:台灣市場小、資料量不夠,有機會嗎?

答:在軟體的世界裡,沒有市場太小的問題,只有野心太小。比如大家現在使用的即時通訊Line、玩的遊戲引擎很多都是韓國做的,軟體的語言是全世界通用,硬體可以行銷世界、軟體也可以,只要有好的想法、好的體驗,以台灣做為培養皿,培育成功了,全世界都可以使用。

芬蘭做出憤怒鳥,英國有DeepMind做AlphaGo,以色列AI新創公司很活躍,新加坡投入AI更是積極,這些國家市場與人口都不大,反而是小國家動得快。

至於大數據的資料不夠,這是不存在的問題。現在有資料的人固然會有優勢,但現有的資料不代表是未來AI的資料,現在全球有二十億支手機,每天產生多少的資料,是過去的數十倍速以上,若再加上來自物聯網(IOT)各式各樣Device(接收裝置),估計到二○二○年可達二五○億個;可以說,AI大多數資料,要不是在發生中、就是還沒開始蒐集。

以過去網際網路為例,常遇到唱片業者、出版業者說網路公司沒有資料,但現在PTT、 FB與YouTube等網站已成為資料生產的大宗;重點在於創造正確的使用者體驗,資料就會源源不斷的進來。

問:台灣有足夠的軟體或AI人才嗎?

答:到底是沒有人才、才沒有產業,還是沒有產業、才留不住人才,這要注意因果關係。軟體DNA與思維是自由及開放,幾個鄉民就可摩擦出火花,幾個人把專業放一起,就可做出不一樣的事情。台灣主導的BBS標準流傳到對岸,而蕃薯藤是中文搜尋引擎的先驅,OpenFind曾與Google平起平坐負責Yahoo的全文檢索。台灣有第一批人才,只是當時專注於硬體產業、沒有趁勢做大留住人才!

棄工匠思維 留住台灣人才

全球軟體AI領域也是到處可見台灣人身影。如擊敗全球棋王的AlphaGo,幕後重要推手是來自台灣的黃士傑,黃士傑在台灣的博士論文內容,就是研究開發Erica所運用到的「蒙地卡羅樹搜尋方法」(Monte Carlo Tree Search, MCTS);微軟Cortana AI專案也有許多台灣軟體專家的貢獻。

二○一六年亞洲學校AI實力排行,台灣大學比日本東京大學排行更前、列亞洲第一名,台灣有很好的學校、培育出好的人才,為什麼造成這些人才寧可出去、不願意留在台灣?原因應該是台灣傳統的思維過硬,崇尚工匠精神,認為軟體創新初期沒有直接利潤、沒有價值,這才是最大的關鍵。

一如PTT的鄉民精神,台灣AI實驗室只是把這種軟體思維的空氣帶進台灣,希望試著改變。但只有空氣是不夠的,還要有陽光、土壤與水,才會有健全的軟體產業環境與思維。

問:台灣硬體實力對AI有幫助嗎?

答:台灣的硬體實力很強,的確是種優勢,但要成功,就必須先承認硬體跟軟體是不同產業,有著不同思維、不同的DNA、不同的獲利模式,以及不同的成功要件。問我要怎麼「軟硬結合」成功,我很難去想像;但怎麼去創造新的體驗,而硬體可以當積木去組織,這才是台灣的優勢。

硬體思考看一台相機就是一台相機,不是比規格、就是比成本,已經是一片紅海;軟體思維是拿相機當工具,發展人工智慧可以做到的應用項目會更多、現在是一片藍海。

在全球幾波軟體浪潮中,台灣好像還是活在硬體思維,比如談AI就是如何用AI降低生產成本。這是一個議題,但絕對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台灣應在這波AI革命中創造新的價值,而不是被別人定義價值、定義利潤。

用軟體基因 開出硬體需求

台灣發展AI題目不是「硬軟結合」或「利用硬體」,而是應該考慮建立軟體基因,硬體就會在「以軟帶硬」中把需求開出來;過去是買硬體附贈軟體思維,現在是軟體吃下世界的年代,硬體的價值鏈正在改變。

問:AI會造成職場衝擊嗎?該怎麼去面對?

答:最早的電腦是幫人腦儲存資料,後來是幫人計算比較複雜的數學模型與資料庫;有了網路後、是串連世界的資料,有人工智慧後、是會改變人判斷事情的方式。這演進讓人類先相信電腦的記性算術,再來相信電腦的知識廣度,最後相信電腦的決定與認知;有了AI後,人類會更依賴電腦做複雜的決定。

AI對人類各方面影響的速度及範圍,絕對會超過預期。但人類也不用害怕會被AI 取代一切。如同搜索引擎知道的事情比人腦多,有取代人腦嗎?但不懂使用搜索引擎(Google)會讓你很沒競爭力。其實人工智慧還沒那麼神奇,現在人工智慧是沒有意識與強推理;家裡請保母照顧日常需求,難道就不要媽媽嗎?保母可幫忙掃地、煮飯,減少媽媽的辛勞,但無法替代媽媽的價值與地位。

別怕沒工作 怕不面對轉變

AI是有智慧、可以模擬,但沒有靈性;AI可取代人類重複的工作,但無法取代生活的價值與人生意義;AI可模擬人的足跡,但無法完全取代人類。現在AI發展階段有點像是蒸汽引擎工業革命開始時,但人工智慧是增加人力的生產力與價值,進而讓人有時間去做更多事情。不需要因擔心AI取代工作,而不去面對即將發生的轉變,而是應該想像人工智慧的技術可應用在哪。

問:政府該如何協助AI發展?

答:政府是扮演著造橋鋪路的角色,當年台灣學術網路降低學生使用網路的門檻,造就出第一批網路人才;科技部現在投注資源在學校成立創新研發中心,也是類似做法,有努力當然就值得肯定。但扶植軟體產業往往不能從一開始投入就訂定明確KPI,比如早年教育部補助大學架設學術網路,就算大學生只是透過網路聊天、玩遊戲,但無形中也帶領他們進入網路領域,培育軟體人才使用網路。

相較於國際,台灣在軟體人才的投入與DNA養成還是比較欠缺,或許可透過更大膽規劃與鬆綁來帶動AI,例如打造一條合法無人車高速公路、第一批無人機巡邏警察,屆時全球所有研究無人車、無人機的都會被吸引過來,台灣將成為這些項目的研發重鎮,若進一步打造出產業生態鏈,帶動的AI研究及產業效果將會很驚人。

杜奕瑾小檔案》

現職: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始人

學歷:台大資訊所碩士

經歷:批踢踢實業坊(PTT)創始人、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人類基因研究所研究員、微軟人工智慧團隊首席亞太區研發總監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