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離岸風電遴選戰 在地比重決勝負

2018/04/27 06:00

離岸風電開發商

〔記者羅倩宜、張慧雯/台北報導〕離岸風電遴選進入最後決戰,今(27日)明(28日)兩日九大開發商在經濟部輪流上陣簡報,總申請量10GW要角逐3.5GW的「保障電價」風場。各家外商來勢洶洶,高喊「在地化」;但因僧多粥少,人人有機會、個個沒把握。風電供應鏈廠商分析,五大外資開發商各有優勢,而唯一較大的本土開發商上緯則高喊,「給本土機會!」

國內離岸風電商機數千億元,牽涉的利益甚廣。尤其此次3.5GW的遴選為「保障電價」,開發商的獲利較豐,無不使盡全力。明日鎩羽的廠商,則要寄望6月底進行的2.0GW風場,屆時是採「競價」方式,利潤較無保障。

在3.5GW中,0.5GW規定在2020年前完成,因時程緊迫,未要求本土化。但今日登場的3GW遴選,是2025年前完成,國產比例是審查重點;換言之,開發商承諾的在地比重愈高,愈有勝算。

這也是為什麼過去兩個月出現「大簽MOU」的奇觀,外資風電開發商幾乎週週有記者會,一下宣佈跟中鋼(2002)合作、一下又跟台船(2208)簽約。台廠也樂於配合政策,反正「秀才人情紙一張」,簽了MOU並無法律效力,但外商就可寫進計畫書裡,爭取加分。

外商若全落空 海水也抗議

五大外資開發商各擁優勢。德國WPD併購了英華威,後者是唯一最具國內陸域風電經驗的廠商,能否靠陸上經驗替海上加分,不得而知。丹麥商沃旭是世界大廠,最早進入台灣,有供應鏈廠商戲稱,沃旭傾注極大資源爭取,「若沒拿到任何風場,恐怕海水也要抗議。」

上緯除獨力申請海能風場,也找來麥格理、德國EnBW入股海鼎風場,兼具外商及本土色彩。另上緯的優勢是,在示範風場已有兩支風機;不過董事長蔡朝陽也擔心:「若依經濟部評分標準,上緯離岸風電經驗恐不比國外大廠,希望多給本土廠商機會。」

有別於只簽MOU,丹麥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被中鋼相中,共同開發中鋼主導的29號風場,目前持股比例未定。CIP自行申請的彰芳和西島風場,也跟中鋼簽了MOU,不過中鋼坦言:「太多家跟我們簽,產能有限,只能有合作意向,無法簽更具效力的合約。」

新加坡的玉山能源及加拿大北陸電力,其風場有個響亮名號「海龍」,它的最大優勢是,將開發案統包給台船(2208),自己只蓋陸上變電站。台船董事長鄭文隆表示:「我們會盡量提高本土化比重!」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