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星期專訪》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縮短產學落差 缺才解決大半

2018/08/20 06:00

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

記者陳炳宏/專訪

二○○六年進入台灣Google、成為第一號員工,十多年來,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觀察台灣科技產業發展的優勢與頹勢,在政府積極解決五缺瓶頸,以吸引投資的關鍵時刻,簡立峰接受本報專訪,提出對台灣人才培育的憂心。

他指出,台灣高教人才栽培跟產業需求長期脫鉤,當產業人才不足時,校園調整彈性低,加上聯考制度無法讓學子有足夠空間可適性發展,教育才是解決缺才的關鍵,只要有效縮短產學落差,台灣缺才問題就可解決大半!

台灣考試框架太多 限制學子發展

問︰台灣缺人才嗎?該如何培育人才?

答︰不管是軟、硬體人才,台灣缺才很大原因是在產學落差。台灣高教人才培育規劃缺乏彈性,一直都跟產業需求脫鉤。講白點,就是大學培育人才是依據大學教授既定員額決定,例如土木人才需求減少,校園不會立即減少培養數量,當資工、資管、電子、電機人才不足時,也不會馬上調整。這些現象在美國矽谷是看不到的。

當矽谷需要資訊人才時,柏克萊大學會快速調整,在五年內增加七倍的資訊相關科系學生,這彈性比台灣高太多。依Google台灣經驗,很少從企業市場去找人才,因學的是舊技術,且台企傳統上重視硬體、不重視軟體,就業後未必可提升技能,因此Google只能從校園直接找人才,產學脫鉤就會困擾很多國際大廠在台灣佈局。

產學落差是台灣校園長期問題,且調整速度慢,甚至學生已知道產業需求,校園卻沒資源可提供課程,例如台大一門機器學習課程,一千多個學生想選,但名額可能只有兩百多個。

聯考制度也有關,如果聯考取消,讀書方法才可能改;當每個小孩都拚命上網吸收資訊,逼自己有差異化,也會給授課者帶來學習壓力,這樣的教育才是正向循環。台灣的教育制度就是考試框架太多,限制學子的發展,把框架拿掉,才有時間去探索更多東西,培育出更多元化人才。

拓展國際觀 媒體應承擔教育功能

問︰台灣學子沒國際觀嗎?是英文程度不好嗎?

答︰現在全世界,只剩中國與台灣使用中文傳遞資訊(官方語言)。使用英文,可直接看到其他兩百多國的事情,大學教育如果只讀翻譯本,最終是沒辦法自己學習也會限縮國際觀。

英文程度不足是影響台灣學者國際觀的原因之一,國際觀不一定要出國,若生活習慣缺乏討論台灣以外的事情,就會變成沒有國際觀,這得靠媒體式教育,或可多報導一些國際事務,例如美中貿易戰,媒體上很少看到歐洲各國觀點。

另台灣人才教育早在國、高中就已分流,因為家庭環境將他們分流了。家境好的小孩,不是出國念書就是在台灣念雙語國際學校,家庭影響大過社會給予;這是不對的,越開明、進步的社會,媒體就得承擔起更多社會教育功能。

以棒球為例,台灣少棒選手應該從小就有一個夢想,就是到美國打大聯盟,所以許多台灣旅美大聯盟選手,在高中就已打好英文基礎,「棒球就是國際化教育」;所以台灣教育體系應該趁早加重及扎根英文跟國際事務。

人才外流非壞事 可帶回更多機會

問︰台灣人才外流嚴重?你有何建議?

答︰其實搶走台灣年輕人、挖走人才的,不只來自中國,而是世界各國。東南亞國家主要城市、尤其是首都,薪資水準恐都已超過台北,主因是市場夠大;在泰國曼谷做生意,可賣給五千萬人,但在北市做生意,只能賣給二千萬人,只要他們市場夠大,薪資就會快速拉高,對台灣年輕人當然有吸引力。

東南亞國家不僅人口多,且人口紅利高,早年中國也是一樣,當然高薪機會就多。反觀台灣,不僅進入高齡社會,也進入經濟停滯的高原期,人才往外走是必然趨勢。

人才外流不是壞事!它可以是個良性循環,台灣是民主社會,人民有選擇的自由,人才願意出國歷練,可帶回更多機會,有點像一九八○年代,台灣多數留學生去了美國,九○年代台灣經濟就非常好,因為人才回流後可帶給台灣更多元發展,不會一直陷在過去的成就裡打轉。

問︰在各項資源有限下,台灣如何找到新方向?

答:我出生的那一年(一九六三年),新生兒約有四十五萬人,在那個年代,這四十五萬人長大後,多數會留在台灣工作;但二○一○年台灣新生兒僅十六萬人,十年後他們會投入職場,其中可能有三分之一會選擇離開台灣出外打拚,只剩約十萬人。但台灣教育一向是農業、漁業、工業等各產業都要雨露均霑,試問這十萬人分配到一百個工作領域,平均僅一千人,要怎樣培養人才?

以愛沙尼亞為例,是前蘇聯資訊產業重鎮,人口僅一百多萬的國家;蘇聯解體後,他們決定將教育資源全力集中在資通訊產業,現在已發展出很多資通訊的新創事業,更培育出不少知名高科技公司。回頭來看,假如台灣在教育與人力資源上還是大國心態,恐怕就會失去方向。

近年來有這麼多外商科技大廠來台投資,當然與台灣硬體供應鏈實力有關,因為來台投資,可快速建立產業鏈、輕易做到軟硬整合,這就是台灣優勢;但台灣的新創,卻很少利用在地優勢,變成台灣硬體實力是幫人打工、創新淪為自生自滅,政府應該嚴肅思考這些問題。

缺乏冒險精神 新創成功自然少

問︰台灣硬體實力強,為何新創成功少?

答︰我個人觀察,主因是台灣社會對創業充滿悲觀,只想找一個安穩工作;但在一九八○年代,工作機會沒那麼多,只好創業當老闆,當台灣社會失去了冒險與創業精神,新創少,自然成功案例也少。

問題還是出在台灣教育體制,對一年新生兒僅十多萬的台灣,應學習冰島足球隊,每一個球員身兼數職,既是導演、牙醫,也是職業級足球隊員,在各領域都有表現,但台灣教育剛好相反,只有滿級分才是寶,其他都不是寶,要尊重每個領域成就,才能行行出狀元。

當然台灣教育體制也有優點,聯考式教育讓台灣有所謂「工程師的奇蹟」,也就是教育出來的工程師,大概都不會出問題,解題能力很強,但很少能出題;台灣新創團隊想出來點子都很普通,就很難成功,但台灣代工做得很好,因為是客戶出題目,工程師只要設法達到客戶要求即可。

不是台灣人才沒有創意,是台灣企業文化沒創意,我許多同事來自台灣科技大廠,原只是幾千名員工裡一個不顯眼工程師,但進來接觸到美式文化後,就變得很活潑、很會出意見,也很有想法。

外商不會來台灣投資一個矽谷團隊,一定是矽谷不好做到的事,才想來台灣做,可惜這類軟硬結合成功案例還不多,原因除教育制度得調整與企業文化得改變外,台灣學子也要想辦法打開國際觀,突破地理空間限制,改變日常閱聽習慣,才有能力在充滿競爭的市場找到機會。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