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家書飄出的家鄉味

一般食物攝影強調自然光,沈倩如的作品則以清冷色調呈現。(時報出版提供)

採訪◎記者楊媛婷 圖片◎時報出版提供

一般食物攝影強調自然光,沈倩如的作品則以清冷色調呈現。(時報出版提供)

沈倩如是BBC與《Time》等國際媒體的食物攝影師,機緣來自她拍給家人的照片家書。

分析師轉戰攝影 理性客觀成優勢

來自台南的她,赴美留學後在當地成為逡巡於報表數字的產業分析師,職場奮戰十三年後,轉當家庭主婦,為了不讓父母掛心,拍下一張她在異鄉親手烹調的熱騰騰美食,用照片告訴家人:我將自己照顧得很好,不用掛念。這張影像家書便這麼開啟沈倩如的食物攝影路。

走過世界各地拍遍珍饈美饌,也會親手做羹湯的沈倩如,最愛的還是媽媽煮出來的家庭味,只要閉上眼睛,她腦海就浮現母親穿著拖鞋站在廚房切洗不停的背影。在母親的眼裡,已到不惑之年的她永遠是那位需要注意是否吃飽穿暖的女兒。有一天,與表妹閒聊童年往事時,她才發現對故鄉的記憶就像是指縫間的流沙,流掉的多、捉得住的少,為了留住青春回憶,二○一○年她和表妹成立部落格,從盤中的食物漸漸擴及餐桌風景,「有天竟有圖庫公司表明要購買我拍的照片,才開始意識到我夠格當起食物攝影師了。」

常說拍照靠直覺的沈倩如,職業攝影路其實是得益於擔任分析師的經驗,「過去工作常需分析比較,看別人的影像作品,我都會問自己為何喜歡這張照片,是光影、顏色,還是餐巾道具,抑或是裝盛的餐盤?」藝術創作不能只靠感性參悟,理性工具的分析比較方能有標準知優劣,一如過往在辦公桌用電腦敲打的產業分析報告,沈倩如觀看他人作品時常做分析筆記,每幀影像都有細細咀嚼的客觀分析,「很多人問我,怎麼拍照?我建議可以從分析他人作品著手,但完全模仿是不可能的,因為他人拍攝時的氛圍,是無法再被復刻還原。」

超脫暖色調窠臼 清冷風格殺手鐧

「讀一本書,我想像它的畫面;看一幅影像,我想像它的字句。」沈倩如看著面前的餐食,腦海常會浮現過往閱讀的詞句,「鏡頭對著紅豔的石榴時,想的不是石榴代表的豐饒意涵,而是驚悚小說裡血腥四散的塊肉。」別人食物攝影是熱情如火,沈倩如強調自然光的食物攝影則有一絲清冷的調性,這絲清冷彷彿是她的簽名,「我愛攝影,攝影能讓我平靜,但它是我的工作,我保持既遠又近的距離,才能客觀冷靜完成客戶的託付。」

「拍餐桌照有個最簡單的秘訣,你想如何享用這套餐點,就用什麼方式來擺拍。」沈倩如心中的食物攝影,從不簡單,她拍下照片前,會先了解裝盛在鍋碗瓢盆裡的菜餚歷史,會思考這套菜餚是在什麼樣的場景地點被吞吃入腹,在專業攝影也逐步失重的年代裡,沈倩如完成了《那一刻,我的餐桌日常:食物攝影師的筆記》,用影像與文字來告訴飯前總忙著拍照打卡的飲食男女,食物攝影是怎麼一回事。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