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聖母變性.耶穌變老—《流變之身》個展在南投

澳洲藝術家詹克斯(右)重新詮釋米開朗基羅的「聖母慟子像」,將聖母換做中年男子,悼念年老的自己(左)。(記者何宗翰攝)

採訪、攝影◎記者何宗翰

詹克斯作品「無題(寶寶們)」則呈現嬰兒對這個世界的陌生感。(記者何宗翰攝)

文藝復興巨匠米開朗基羅1496年的傑作「聖母慟子像」,用大理石雕刻出一位身著長袍和斗篷的聖母,平靜地懷抱著被釘死的耶穌。耶穌躺在聖母的雙膝之間,僅下半身裹著一塊布,聖母神情平靜未露出哀慟之情,並有著少女般年輕的臉,在當時引起了不少爭議。

500多年後,澳洲藝術家山姆.詹克斯(Sam Jinks)運用矽膠、玻璃纖維、樹脂及人類毛髮,創作出超寫實的人像雕塑,作品「靜物(坐姿哀憐像)」重新詮釋了「聖母慟子像」,一位身穿襯衫、西裝、毛衣的中年男子,懷中抱著一名全身赤裸、雞皮鶴髮的老人,像是一名男子在哀悼死去的父親。

令人驚訝的是,這件作品描繪的其實是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的兩種狀態,中年男子懷中抱著的,其實就是衰老、死去的自己!從「聖母慟子像」悼念愛子的外顯情緒,轉成往內在沉思,思索青春與老年,意識從存在到消失,用細緻的皮膚、毛髮和血管,對比經時間作用的兩具人體,創造出視覺上的虛實衝突感。

抽離宗教、機構召喚 重新詮釋神聖性

經歷不同的生命階段常給予藝術家不同靈感,詹克斯創作「靜物(坐姿哀憐像)」,源於一名親近的親戚過世,想用雕塑詮釋失去親人的狀態,理解人生不同階段不同的機遇;而作品「無題(寶寶們)」,則是他第二個孩子出世後的創作,呈現的不是可愛的寶寶,而是嬰兒對這個世界的陌生感。

並排面對面趴睡的兩個嬰兒,其中一個眼睛微張,像試圖辨識出對方,詹克斯形容:「好像他們還沒有完全來到這個世界,有某種抽離感,意識才剛開始要進入到他們的狀態。」

將日常主題神聖化是詹克斯作品的另一個命題,「懸吊著的男人」將一名赤裸男子從腋下懸吊起來,像十字架上的耶穌,「刺青的女人」原是一名貧民區裡照顧孩子的婦人,以她的形象比擬聖母,詹克斯解釋:「基督教藝術裡有非常強大的力量,帶給人們安慰或是生命思考,我希望做出具有神聖性的作品,但去掉背後的宗教或機構。」

詹克斯的人像雕塑都比實際尺寸小了一半或只有3分之1,且眼睛總是緊閉,對藝術家而言,尺寸和現實有所區隔,可以看到現實但不是複製,像在夢境裡去觀看;眼睛閉起來,觀眾不會和作品對上眼,可以更仔細地看,好像作品存在不同空間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