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一秒一世界一花一宇宙 機械鐘的未竟之夢

李炳曄解釋《時間之花─對應宇宙》的創作理念。(記者何宗翰攝)

◎記者何宗翰

《時間之花─對應宇宙》以一個有月、日、時、分、秒五層結構大時鐘為主體。(記者何宗翰攝)

「壞掉的時鐘一天也會準2次!」機械時鐘讓我們覺得時間是重複循環的,每隔12小時,時針和秒針就會走回相同的位置,但新媒體藝術家李炳曄強調:「時間真正的本質,就是一去不回!」

李炳曄是英國新堡大學數位媒體博士,論文主題為「媒體考古」,他說,很多媒體研究都是對未來有興趣,譬如新的媒體會產生什麼效應,媒體考古正好相反,透過研究過去的科技或媒體,幫助解決現在的問題,或設計未來的媒體,也探究哪些是當時無法完成的,所謂未竟之夢(Unrealized Dream)。

人類歷經日晷、水鐘、沙漏等計時工具後,機械鐘在13世紀的歐洲被發明,從此帶動了人類理性主義的發展,無論天文學、生理學、政治學、宗教或道德觀,都受到機械鐘的規律性所影響;這個模擬天象運轉的機械裝置,證明了地球有規律的循環,天主教也開始讓僧侶根據教堂鐘聲作息,認為規律生活等同道德。

利用數位科技 開出時間之花

李炳曄說,機械鐘只做到規律性,沒辦法表現今天的6點跟昨天的有什麼不同,目前他在國立台灣美術館展出的作品《時間之花─對應宇宙》,試圖以數位科技來突破機械鐘的侷限,以一個有月、日、時、分、秒5層結構大時鐘為主體,透過程式運算每秒產生3個數據,換算成色相、飽和度、亮度生成色彩,在環形空間中投影出10朵顏色和造型不斷變化的花,每半小時還有表演模式,承襲機械鐘的表演特性。

李炳曄解釋,新媒體藝術中所謂「媒體」並非指大眾媒體,藝術中的媒體(media)是從媒介(medium)而來,油畫、陶藝、版畫、紙都是媒介,medium的複數就是media,新媒體的重點不在於「新」,永遠都有更新的東西,而是媒介從單一變成複數,《時間之花─對應宇宙》中就包含壓克力、電子裝置、馬達、皮帶、投影機、電腦程式等。

「每一秒鐘其實有無限的可能性及豐富性,每一秒都有可能做出改變世界的決定,每一秒鐘都是獨特的,這才是時間對我們的啟發!」李炳曄表示,若要《時間之花》投影出完全一樣的色彩跟組合,要到一年之後了,「我很想加上『年』來深化概念上的意義,但一年後展覽早就結束了。」

為何選擇以花呈現呢?李炳曄表示,花的概念很符合東方,所謂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見微知著,透過自然物件的觀察,觀眾似乎可以得到一些平靜、修身養性,展場空間的色彩、造型、韻律、聲音都來自每一秒間的微妙變化,中間的機械裝置又帶有地球自轉的概念,有如「自成宇宙」,將在國美館展至10月21日。

李炳曄的另一件作品《靈魂曝光V.2》,9月27日起也將在桃園科技藝術節展出,他表示,「靈魂曝光術」是用數位相機定點拍攝影片,用程式後製將動態部分進行曝光,如果人在走路就會曝光成流動的一條軌跡,呈現時間、光與空間交互作用所留下的殘影。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