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遇見獨立書店》讀字品味讓書不要老得太快

「讀字書店」今年4月又在台北師大和平東路的小巷內重生。(記者楊媛婷攝)

採訪、攝影◎記者楊媛婷

經營書店從來就不是一件浪漫的事,每天得奮力在微薄的利潤裡爭取損益平衡,但開書店的人,幾乎每個都有著無可救藥的浪漫靈魂,書店因而不再只是一家書店,而是一處等待你挖掘書香的多元空間。

營造客廳氛圍 讓人得喘口氣

這家有著設計師廖小子、作家陳夏民、詩人熊一蘋等股東群的「讀字書店」,去年年底在桃園關店,今年4月又在台北師大和平東路的小巷內重生。走進「讀字」的空間裡,迎面而來的不是書,而是寫著飲料品項的手寫板(當然,不忘叮囑客人買書也同樣可以抵低消),繞過飲料吧檯往後走,才是屬於詩與書的一片天地,「很多人看到台北的讀字後,都會說這不像書店,更像咖啡館。」

本身也是作家的店長郭正偉經歷桃園「讀字」的失敗後,坦言如今已經不在乎別人怎麼看這家店,「我都會戲稱這裡是讀字書店咖啡店,因為前面的空間(類咖啡店空間)可以支持起後面書店營運時,我就知道這家店能慢慢往前走。」郭正偉認為很多人都把書店或閱讀看得太嚴肅,當初的失敗可能就在於太急著「找人到書店閱讀」,太急反而就更背離開店的初衷,便決定讓台北的讀字成為大眾的客廳,書店則如客廳旁的書櫃,人們在此或工作或休息或擁抱書本,「書店其實只是提供人們尋找生命當下所需的那本書的一個空間,但找到這本書需要時間與空間,讀字提供的場域希望人們可以很舒服地和自己相處,待得無聊時,人們就會情不自禁往後面的書店走,或許就能找到生命裡缺失的某些東西。」

老闆為經營奔走 沒能仔細閱讀

從桃園時代就強調的「獨自閱讀、讀字探索」精神,依舊保持,書架上的書大多來自小型出版社,或是詩人自行印製詩集寄賣,幾乎沒有當週出版的新書,這來自郭正偉投入書店經營後切身體驗的殘酷現實:「書店老闆被『經營』占去太多時間,也沒有時間仔細閱讀!」為了找回社區小書店的溫馨,也就是當每位顧客詢問架上書籍內容、概要,抑或詢問閱讀推薦時,店長都要能如數家珍地一一回覆,在每週都有數千本出版新品的今日,郭正偉刻意拖慢書籍的「新陳代謝」,就是期待書店的選書都能忠實反映書店主人的品味,像是飲食書選,就從日本國民導演小津安二郎的餐桌,到從村上春樹著作中選摘出的料理食譜等。

因為鄰近大學,「讀字」也擺放近年大受年輕人歡迎的Peter Su作品以及類輕小說作品,「有些人會奇怪為什麼會擺(Peter Su)?我認為Peter Su是個很好的同志icon,他的書告訴眾人同志生活可能的樣貌;類輕小說作品則是我認為不能只用狹隘的眼光來選書,有時我們不需要的書,並不代表他人不需要。」

「一間書店也許一開始會是店主預想的模樣,但隨著客人的加入,就如《百年孤寂》中烏蘇拉的房子一樣,最後會長成自己的模樣。」郭正偉說讀字不只歡迎書客,更歡迎每一個來到這空間想跟自己相處的人,不管是透過書,或者只是凝視著寫在黑板上的詩。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