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金庸功過誰知曉?》女一老在後台睡覺 編劇最頭痛 ◎郭箏

武俠小說泰斗金庸10月30日去世,享壽94歲。(中央社,中新社提供)

◎郭箏

編劇、小說家郭箏(記者黃耀徵攝)

我不是文評家,與金庸大師亦無私交,本沒資格在「武俠國」的國殤時期寫下隻字片語,何況現今研究金學者眾,隨便一個人的功力都比我強上十倍不止,一出手就能把我打趴在地。

若要說到小說的文學性,可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更非我這腦筋簡單的人能說得清楚。

我頂多只能隨便談談我對大師的印象最深之處──行文風格。

大家都知道,文白夾雜的文章最難寫,太文,艱澀;太白,沒味道,正如同走鋼索,要走得不偏不倚,兩者兼及,看似簡單,實則不易。

金庸大師行文簡練,乾淨俐落,尤其文白夾雜的動靜描述與人物對白,百多年來無人能出其右。

對於小說本身的意見就此打住,但對於小說改編成電影、電視則有一些個人淺見。

金庸大師的作品改編成電影的並不多,因為報紙連載式的寫法是且戰且走,沒有一個很清楚的骨架引領全局,對於電影來說是個致命傷;但金大師的作品改編成電視連續劇卻成績斐然,尤其是射鵰三部曲、笑傲江湖、天龍八部、鹿鼎記都拍過好多好多遍。

故事近半才露臉 改寫不好變臭頭

其實,幕後的編劇工作者吃了多少苦頭,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其中最大的問題是,第一女主角往往要到很後面才會出現。

「射鵰英雄傳」的黃蓉和「神鵰俠侶」的小龍女,出現得算是早的,其它幾部,「天龍八部」全書五十章,女主角王語嫣要在第十二章才姍姍來遲;「笑傲江湖」四十章,女主角任盈盈直到第十七章才開始遨遊江湖;「鹿鼎記」五十回,阿珂於第二十二回猶抱琵琶半掩面;「倚天屠龍記」最誇張,全書四十章,趙敏出現在第二十三章,可說戲已演了一大半,女主角還在後台睡覺,另一個很重要的女性角色小昭,也要到第十九章末尾才會以醜女姿態出現,就做戲的角度來看,這種角色最傷腦筋,是要把一個明明很漂亮的女演員用特殊化妝弄得醜不拉嘰呢?還是把臉弄髒一些、頭髮弄亂一點,意思到了就好?不管用哪種方法都是吃力不討好。

電視連續劇的前三集最重要,製作公司會投下巨量的成本與人力,因為這是打仗用的,如果前三集就敗下陣來,後勢再漲也漲不到哪裡去。

因此,若要確實按照金大師的小說結構,前三集是一定看不到第一女主角的。

如今一線女演員的身價多高,不用我多說,花了大筆銀子,在打最重要的戰役之時,她卻無法出現,這筆錢根本就是白花了。

那要怎麼辦呢?編劇只得自己在前三集添加女主角的戲份,可這就會被觀眾罵到臭頭:「編劇在搞什麼,這麼不忠於原著,加出來什麼爛戲?」

編劇難為,尤其碰到上述的這幾部。如果成績好,當然是原著好;如果成績不理想,當然是擅自改動的編劇該負完全責任。

亂入高手超好用 增加集數全靠他

金庸小說的優點是情節多,但功能性的角色也很多,隨時都會冒出幾個好像很重要、武功很高強的人物,可到了後面就沒戲了。

這種角色在改編成電影的時候,都是必須清除的障礙,然而在改編成連續劇的時候卻成了救世主,因為他們的故事也可以衍生出好多集。

順帶提一下另一位武俠大師古龍。

金庸很章回,是傳統式的簡潔。

古龍很海明威,是西洋式的簡潔。

古龍小說的特點是情境多、情節少,改編成電影可以很完整,但拍成連續劇,編劇可得自己編造出大量情節來填空。

然而,電影也不好拍,因為古龍式的超現實情境,在沒有電腦特效的年代,弄白了不知多少導演的頭髮。

我記得好多年前有部電影拍陸地行舟的畫面,把一臺小貨卡改成龍舟,就像廟會花車一般,旁邊的踏板上站著幾個彪形大漢,裝模作樣的划動船槳,小貨卡(還看得見輪胎)行駛在顛簸不平的泥土路上(總不能是柏油路嘛),我一直擔心有人會摔下來。

能拍出古龍味的電影導演應推今年獲得香港金像獎「終身成就獎」的楚原導演,他用上大量的乾冰,營造不似人間的氣氛,使得古龍式的情境能夠得到某種程度的展現。

許多評論家說,好小說拍不出好電影,因為好小說能夠引發讀者腦中無盡的想像力,一旦被某個影像坐實了,可就韻味全失。

年輕的一代,欣賞由大師們的作品改編而成的影視作品的人多,真正閱讀原著的人卻變少了,這應該是一種損失──減少了開發自己腦袋的機會。

(編劇、小說家)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