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建立新學制 恐挑戰價值觀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18日舉辦「當前台灣技術與職業教育問題與對策研討會」,基金會董事長黃昆輝(右)、教育部長潘文忠(左)出席致詞,兩人交換意見。中為捐助人林陳海。(記者簡榮豐攝)
開設第三條教育國道的新學制…
〔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建立第三條教育國道中的新學制,是否為挽救技職教育的良方?教育部技職司長楊玉惠昨表示,教育部也鼓勵技專校院產學合作,但首先業界要有意願合作辦學,其次,如果採「零存整付」方式、學分累計制授予學習結果證明書,嚴重挑戰我國國人價值觀,「沒有學位,誰要讀呢?」
「沒有學位,誰要讀呢?」
楊玉惠表示,學生以在業界學習為主,升學進修採取區間車模式,邊工作邊讀書或是先就業再就學,但沒有授予學位,就不會有人來讀,只有高學力卻沒有學歷,恐怕對青年學子的吸引力下降。教育部推動先就業再就學的青年儲蓄帳戶政策,祭出每月一萬元,卻只有不到千人媒合成功、政策效果有限。
先就業再就學 媒合不到千人
楊玉惠也表示,教育部推動產學攜手計畫即是三加四、高職三年和科大四年,但為了培育高職生的軟實力如創意發想力、語文力等,仍需要在大學中學習,大學四年直接在業界學習的可能性不高。
教育部長潘文忠表示,我國高教發展太趨同、趨一致、趨學術化,教育部今年公布技術教育政策綱領,最重要的願景就是培育人才的實作力、創新力及就業力,因此要積極面對「年輕人的價值觀」議題。
教育部鼓勵高中職畢業生先就業再就學,但家長猶豫,使該方案起初有七千多人躍躍欲試,但學生到最後階段仍選擇升學管道,覺得比較安全。
勞動部政次施克和表示,青年政策與產業政策可謂國安問題,目前青年最大問題是低薪、晚婚、無殼,全部連到關鍵的就業問題,缺工及缺人才不只是結構問題,還涉及到社會大眾受升學主義影響、對技職教育的認同和價值觀,比結構問題更大。

桃園市教育局推動技職教育,今年有4名5A學生選讀職業類科;圖為技藝競賽。(資料照,記者陳昀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