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低價魚以假亂真? 食藥署新DNA檢驗技術把關

市售魚類經加工或切塊後難以從外觀辨別魚種,食藥署開發新式DNA分子生物鑑別檢驗技術,能快速辨別特定魚種,為消費者把關。(資料照)

市售魚類經加工或切塊後難以從外觀辨別魚種,食藥署開發新式DNA分子生物鑑別檢驗技術,能快速辨別特定魚種,為消費者把關。(資料照)

2018/04/05 21:52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切片切塊的魚肉和其他魚類加工製品,因為外觀形體改變造成魚種難以辨別,市售高價魚遭低價魚冒充的事件時有所聞,2015年就曾發生低價越南鯰魚混充魴魚大量流入市面的案例,兩者價差將近2倍。衛福部食藥署今(5)天表示,已開發新式DNA分子生物鑑別檢驗技術,能快速辨識多項魚種,避免魚類假冒混充事件一再發生,為消費者把關。

綜合媒體報導,食藥署研究檢驗組科長林澤揚表示,傳統鑑別原料魚類物種主要是藉由外觀型態辨識,例如觀察魚體的特徵、大小、顏色與形狀等外部表徵。然而魚丸、魚鬆、魚排等產品是由魚體經加工製成,難以從外觀識別魚種,讓不肖業者可乘機「以假亂真」。

林澤揚說,過去要調查魚類加工品成分,必須先從衛生局追查供應商資料,作業時間長達數天至一週。而藉由DNA檢驗技術,可利用生物條碼進行魚種鑑定,檢體足夠時,1~2天就可得到結果,大幅縮短作業時間。這個檢驗技術目前可鑑別鳕魚(cod)、鰈魚(flatfish)及鯰魚(catfish)等11種魚種,並且已通過英國中央科學實驗室魚種鑑別能力試驗(FAPAS)。而其他魚種的鑑別技術也在持續開發中,利用科學方法避免消費糾紛,也為食品安全把關。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