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身心有狀況卻不就醫 醫師:同理心、少質問提升病識感

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醫師粟寧(右)建議民眾對有身心症狀的患者多用同理態度回應,少質問、講大道理。(圖:台南市立醫院提供)

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醫師粟寧(右)建議民眾對有身心症狀的患者多用同理態度回應,少質問、講大道理。(圖:台南市立醫院提供)

2018/06/25 22:15

〔記者王俊忠/台南報導〕「好久不見,我是某某某,聽說你是身心科醫生,我家人好像有些身心狀況,但都覺得自己沒病不去就醫...」。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醫師粟寧表示,許多身心科醫師常會遇到類似反應,當患者缺乏病識感,家屬常苦惱不知如何協助他就醫。

粟寧醫師表示,個案對於自己「有病」或「沒病」的認識,以及對待自身疾病的態度稱為「病識感」,這會影響其就醫態度,一般人有生理病痛會想就醫診治;但許多時候遇上心理疾患,就常被忽視或逃避。

粟寧說明,病識感可以分為四個等級,一、缺乏病識感:完全否認自己生病,也不認為需要接受治療;二、部分病識感:承認自己有症狀,但歸咎於其他原因,不願意接受自己生病,也可能不願意接受治療;三、理智病識感:理智上承認自己生病並需要接受治療,但情感上還無法接受,對於治療的動機較弱與被動;四、情感病識感:承認自己生病並需要接受治療,且情感上能接受,較願意積極尋求治療與協助。

病識感和個案本身的教育程度、文化背景、認知功能甚至疾病本身症狀都有相關。當個案處於「缺乏病識感」或「部分病識感」的階段,家屬會苦惱如何讓病人了解自己生病、如何提升個案的病識感。

粟寧醫師建議,家人協助個案提升病識感,可以從個案的角度出發,了解個案內心真正在乎的是什麼,讓個案注意到自己的價值觀和目前行為的落差,多用同理、溫情的態度回應,少用質問、比較、講大道理,讓個案相信,只要自己願意開始,一定有機會能改變、進步。他主張把身心疾病視為一種能治療的慢性病,患者應主動與身心科醫師好好溝通,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模式(包括藥物與配合藥物的心理治療),不輕易採取非正統醫療,就可以將疾病對自己和他人的影響降到最低。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