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失歌症大腦受損 音樂家無法演奏

2017/11/20 06:00

▲失歌症患者的大腦會呈現腦萎縮(箭頭所指)。(照片提供/陳彥文)

文/陳彥文

一名70歲男性退休音樂老師在醫院當志工,常在醫院大廳彈鋼琴給候診病患聽。但不知從何時,大家發現他所彈奏的樂曲,開始會漏掉音符、節奏紊亂,或是呆坐忘曲;新來的病患或家屬不明就裡,會以為他只是在藉著公共鋼琴練琴,偶爾會有人出面勸他別再製造噪音干擾病患,他只能悻悻然地離開。

漸漸地,他發現已經記不得之前熟悉的樂曲,就算是攜帶樂譜,還是無法順利完成演奏,甚至去KTV時,只能朗讀字幕,無法隨著音樂唱起歌來。

這位音樂老師其實是罹患了「失歌症(amusia)」,這是一種大腦受損的症狀,患者會失去演奏或欣賞樂曲的能力,當然也無法唱歌,這對一名音樂家而言,著實是極大的傷害,但他仍舊可以正常與人對答、閱讀書籍及書寫文章,也能獨立生活。

根據大腦功能定位,大腦顳葉負責欣賞與分析音樂,右側顳葉負責辨識曲調和音調 ,左側顳葉則負責辨識音高、旋律和節拍。

音樂工作者聽到音樂時,左側大腦顳葉會比一般人更為活化,對於音樂的辨識能力也比一般人更好,這是一種訓練的結果。

如果是突然發生「失歌症」,會比較像是腦中風、急性感染或癲癇發作,但若是漸進式、緩慢地發生時,就會比較像是早期失智症,最常見的病因為阿茲海默氏病、血管病變、巴金森氏病與大腦萎縮。目前只有少數藥物(膽鹼酯酶抑制劑、多巴胺受器調節劑或抗精神病藥物)或許能治療或控制失智症,但隨著病程的進展,患者最後還是會失去言語、社交及生活自理的能力,影響家庭及社會。對於失智症,最好能早期發現,及早接受職能治療,或許可以減緩退化。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失智症,對患者多點關心,避免患者心理創傷與社會脫節,也可以減緩失智症的惡化。

(作者為遠景神經科診所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