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躁鬱症是慢性病 藥物可控制

2018/01/19 06:00

▲躁症發作時容易出現情緒亢奮、易怒等症狀,只要配合醫囑用藥,就可控制病情;圖為情境照。

文/粟寧

日前一名女子擅入他人婚宴喧鬧引發社會議論,一名自稱女子友人透露該女罹患「躁鬱症」,懷疑脫序的言行應為疾病引起。雖無法得知當事人實際狀況,但「躁鬱症」患者在「躁症發作」時,的確會出現情緒亢奮、易怒、自大、睡眠減少等症狀。

「躁鬱症」屬於身心科疾病,約100人中會有1-2人發病,發病時若未接受適當治療,症狀大約會持續3個月,而有超過9成的患者會多次復發。

除了「躁症發作」,也可能出現「鬱症發作」,包括:情緒低落、沒信心、想自殺等。當「躁鬱症」嚴重時,會影響自身與他人的生活品質,目前已有多種藥物可控制病情。

曾治療過許多患者,在規律服藥的情況下,都能夠回到職場、學校,繼續追求目標、自信生活。但為什麼仍然有許多患者不接受治療?

◎由臨床經驗歸納幾項因素:

●醫療常識不足:對疾病不了解,尤其是「躁症發作」時,患者會覺得自尊自大,更難承認自己的身心狀況出問題,當然就不會有就醫意願。

●藥物配合度與副作用:「躁鬱症」容易復發,需要較長期治療,每天吃藥令患者不耐煩。另外,藥物雖有療效,但部分患者會出現副作用,也使得當症狀緩解後,患者容易自行決定停藥。

●標籤化與污名化:一些患者認為一旦患了「躁鬱症」會終身受到束縛。當和他人意見不合時,別人的反應總是「你又復發了嗎?」甚至要承擔許多來自社會上的誤解與嘲諷。

想要改變以上3點,除了需要政府、衛生機關的努力,讓大眾對身心疾病有更多了解,身心疾病的患者也要學著調整對自己的期待,將身心疾病視為一種能治療的慢性病,主動與身心科醫師好好溝通,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模式(包括藥物與配合藥物的心理治療),不輕易採取非正統醫療,就可以將疾病對自己和他人的影響降到最低。

(作者為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