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早期大腸癌 手術切除最好

2018/04/22 06:00

▲大腸鏡檢查可以發現息肉並切除。(照片提供/王智慧)

文/王智慧

大腸癌是台灣發生人數第一的癌症,死亡率也高居所有癌症第3位。但許多人都以為,接受大腸癌治療,就會裝上人工肛門,心存恐懼,甚至為此延誤治療、賠上性命,其實未必如此。

大腸癌確診後,病人通常會先接受胸部、腹部及骨盆腔的電腦斷層掃描,以評估腫瘤侵犯程度、有無淋巴結與遠端轉移,以及腫瘤導致的阻塞、穿孔、瘻管,以幫助醫師選擇適當的治療策略。如果要評估病人的肝、肺轉移能否開刀,還需要正子造影掃描。

另外,術前通常會檢驗腫瘤指數CEA(癌胚胎抗原),以便術後追蹤,若開完刀,CEA無法降到正常值,表示體內可能有殘存腫瘤,需要進一步評估。但CEA不宜作為篩檢大腸癌的工具,因為它對早期大腸癌的敏感度、專一度都很低。

切乾淨 後續門診追蹤即可

若檢查確定為息肉和原位癌,一般可經由內視鏡切除,只要切得乾淨,病人後續門診追蹤即可。但若切片顯示為高風險,即有分化不良、淋巴血管侵犯、切除邊緣有癌細胞或侵犯到肌肉層,便須安排手術。

手術是早期大腸癌的唯一治癒方法,目標要完全拿掉腫瘤,並且一併切除相關血管、淋巴,再將大腸縫合;但若有腹膜炎或穿孔、阻塞的狀況,則須先作暫時性人工腸造口。

若是第3期病人一般在手術後須加作輔助性化學治療,以消滅微小的癌細胞轉移,減少疾病復發,增加治癒率;化療通常進行6個月左右,約可降低3%的癌症復發機會。

至於第2期的病人則需根據有無出現高風險的臨床病理特徵,如切除的淋巴結少於12顆、T4分期(即腫瘤已侵犯臟層腹膜、周邊組織器官)、穿孔或阻塞、分化不良、淋巴血管或神經周邊侵犯,以及病人的共病狀態、預期壽命等條件,來決定是否需要輔助性化學治療。

化學治療的副作用包括黏膜炎、嘔吐、腹瀉、發燒、疲倦、掉頭髮、手足症候群及心臟毒性。這些不適大多在治療結束後會逐漸消退,但有些化療藥物導致的周邊神經病變,則可能永遠無法回復。

萬一診斷出來已是第4期癌症,多以化學治療為主。在過去,第4期病人往往活不到一年,但隨著醫學進步,如今已能超過30個月,只是活過5年的人仍不及兩成,且僅極少數可稱為治癒。

(作者為永和耕莘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