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貝齊格做過逃兵 繞了一圈 拿下諾貝爾獎

諾貝爾獎得主艾瑞克·貝齊格應中研院之邀首度來台,分享研究成果與心路歷程。(記者吳柏緯攝)

諾貝爾獎得主艾瑞克·貝齊格應中研院之邀首度來台,分享研究成果與心路歷程。(記者吳柏緯攝)

2016/03/23 06:00

〔記者吳柏緯/台北報導〕來自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艾瑞克.貝齊格,在二○一四年時以超解析度螢光顯微鏡,突破分子生物研究限制的成果,攀上學術界的高峰,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在得獎光環的背後,他的生命經歷充滿著轉折與挑戰。

貝齊格畢業於康乃爾大學應用物理學系,基於對研究的熱愛,一頭栽進研究世界。埋首在貝爾實驗室的日子,全心投入他想研究的範疇,他感受到無比自由。

學術界也搞一窩蜂 他追求實際運用

然而,在研究室待了近十年後,發現許多研究者僅以得獎或出名為目的,他漸漸無法忍受學術界對於特定主題一窩蜂的熱潮。他表示,當一個研究領域被開拓後,許多研究者會積極投入,但大家的方向都差不了太多,因此逐漸壓縮到研究空間。

因此,他在原先任職的研究室關閉後,回到父親的機械公司,從事機械研發,這是他人生第一次轉彎。他表示,以往在研究的領域,只要把研究做好並發表論文,就會被認為是一個好的研究者,然而這樣的研究不一定對應用有所貢獻。在機械公司則正好相反,必須不斷與人交流,思考技術要如何發展以及客戶的需求是什麼,才能使技術真正被運用。

在機械研發的世界,一待又是十年。最終他仍無法忘懷研究,加上體悟到自己不是一個好商人,因此在朋友的邀約下,再度回到研究學術圈。

物理學者獲化學獎 像被公車撞上

但再次轉彎,貝齊格的心態大有不同。他不斷想,研究如何對社會有所貢獻且能被應用。從那時開始,他著手顯微鏡的設計與研究,並將兩個不同領域的知識、經驗融合。繞了一大圈,加上廣泛涉獵,最終為他帶來了一面諾貝爾獎牌。

回想獲獎,貝齊格則笑言,一直認為自己的研究應是被歸類在物理學範疇,所以當被通知拿到化學獎時,彷彿「被公車撞上」。面對這個研究者的最高榮譽,貝齊格形容是一個「雙面刃」,它是具有超能力的石頭,當凡人擁有了它,就能讓自己的研究、話語更具影響力,但它同時也是一個詛咒,剝奪了與家人相處時間,也剝奪了他真正可投入研究的時間。

被問到有什麼樣的願望時,貝齊格即感慨笑說:「希望明年的現在,我可以不用到處演講,生活能夠回歸平凡。」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