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菜市場政治學》努力搶下百里侯寶座,三年後的期中考進步了嗎?

2018 縣市長選舉只剩一年多,有意挑戰寶座的候選人們早已動身開始到處拉票與立看板。到底民眾是否真的會因為感受到施政的差異,進而獎賞或懲罰現任的民意代表或縣市長?這其實是民主政治當中最基本的假設與最重要的功能。

◎台大電機博士/王銘宏、杜克大學政治所博士候選人/王宏恩

2018 縣市長選舉只剩一年多,有意挑戰寶座的候選人們早已動身開始到處拉票與立看板。候選人贏過初選之後再贏得大選實屬不易,但真的成功當選了之後,執政狀況能否贏得民眾的肯定,顯然又是另一回事。

到底民眾是否真的會因為感受到施政的差異,進而獎賞或懲罰現任的民意代表或縣市長?這其實是民主政治當中最基本的假設與最重要的功能。在政治科學對於民意調查的研究中,有三大派不同對於民意樂觀與悲觀的看法 (可見這篇菜市場文)。

從實務方面來說,假如民眾真的會因為縣市長做得好而給予肯定,甚至能超越黨派的給予肯定的話,那不只對於想追求理想的政治人物們是個很大的鼓舞,也代表民主制度能發揮好功能。從資料來看的話,我們會看到某些縣市長在當選後會受到越來越多肯定,肯定的人甚至比該選區同黨派的支持者還多。但相對的,某些縣市長會因為做得不好,而讓支持度掉到比自己同黨派選民比例還要低,連自己人都看不下去。

但假如民眾無法超越自己的政黨認同,那麼我們可能會看到的支持度資料變化是:所有縣市長的支持度都維持在自己原有選民身上,而對手的選民也永遠不會支持,那麼民調就只會慢慢往下掉而沒有上升的可能。假如不管執政的縣市長做甚麼選民都沒有反應,那麼對所有有意從政的政治家來說無疑是一大打擊。就美國總統長期對於滿意度的相關研究指出,美國總統當選之後的下一次期中選舉,總統所屬的政黨幾乎都會在國會或地方選舉失掉幾個席次,還有個專有名詞叫 Midterm Presidential Losses 。(不過,有些總統的滿意度會在最後一年又上升回去,例如柯林頓與歐巴馬

那對台灣來說呢?台灣選民會對現任縣市長的施政有感嗎?

插圖:地方上的建設是縣市長的重要政績指標。圖中為新竹市長林智堅。來源:網路截圖。

民進黨縣市長的期中考分數兩極化

本文作者王銘宏結合了 2014 年縣市長選舉結果 (每個縣市長選舉得票率),對應三年後的現在、也就是天下雜誌日前剛發布的 2017 縣市長滿意度分數(報告全文在此1 ,再加上現任縣市長的年齡來進行比較。透過探索性資料分析 (Exploratory Data Analysis),希望能提出一些不容易直覺從數據中得到的現象。

圖一:不同政黨縣市長 2014 年得票率與 2017 年滿意度之散布圖

圖一表示 2014 年得票率與 2017 年滿意度之散布圖,把縣市長依據政黨分群後,結果顯示出國民黨縣市長 2014 得票率與 2017 施政滿意度相關性相當大 (相關係數 = 0.94),幾乎是一條直線。這意味著國民黨縣市長三年前拿多少票,在三年後約增加 5-10% 選民肯定,雖然沒有大量增加 (僅南投縣長林明溱是例外),但幾乎沒有損失原有支持基礎 (當然這只是很直觀的解釋,就總體數量來看,也有可能是新增支持者抵消流失的支持者的結果,且若參照過去滿意度與得票率之關係,如註腳2所示,5-10%的增加量幾乎代表沒有或僅有非常小量新開拓的支持者。)。

但民進黨縣市長則呈現兩極化,新竹市長林智堅與桃園市長鄭文燦儘管在 2014 年選得很辛苦,甚至原本可能沒有勝選把握 (分別拿到 39% 與 51%的選票,僅勝對手0.51%和3.03%),但經過兩年多的施政,在今年獲得高達近 70% 的施政滿意度,這意味著這兩位縣市長都獲得了大量跨黨派選民的肯定,也顯示民眾是可能會跨過政黨認同的線去肯定其他政黨的當選者。反之,嘉義市長涂醒哲與雲林縣長李進勇則明顯流失不少的支持度,2014年分別拿到 51% 與 57% 的選票,但現在滿意度掉到了 44% 與 52%,明年底的選舉將更加艱辛。2

薑是老的辣?選民似乎不這麼認為

另外,在原本天下雜誌的分析文中,也探討了縣市長年齡對於滿意度的影響。因此本文也一併討論。圖二表示縣市長年齡與 2017 年滿意度之分布圖,透過數據化呈現,兩大黨與無黨都顯示年齡與滿意度呈現負相關,顯示民眾對於年輕的縣市長有較高的滿意度,其中原因可能有: 1) 年輕縣市長大多初次當選,執政心態較為積極,此類縣市長多居於左上側,包含林智堅、鄭文燦、林右昌等人。 2) 群眾對於傳統或老政治人物有所抗拒,原因可能為施政較為保守,較少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政策,或是針對中老年人提出政策為主。但這些仍待實證資料進一步檢驗,畢竟從總體資料推論須小心區位推論的問題。本文作者提供了分析程式與原始檔案在GitHub上,有興趣可以參考: https://github.com/mhwang945/cw_poll

圖二:不同政黨縣市長年齡與 2017 年滿意度之散布圖

那麼,回到民主機制,執政滿意度會影響選票嗎?當然,投票日前甚麼都可能發生,一切有待明年底大選驗證。但從過去政治科學的研究中,蕭怡靖與游清鑫分析 2006 年北高市長選舉,發現在控制其他變數之後,對於市長的執政滿意度確實顯著的影響了民眾的投票選擇,政績確實對現任者得票有幫助。鄭夙芬曾透過一系列的民調分析發現,民眾對馬總統的滿意度顯著影響到 2012 年總統選舉的投票,而且馬總統的滿意度也在選前的 2011 年 11 月的 38% 上升到 2012 年 1 月選舉時的 48%。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滿意度影響選票外,一些新的研究亦指出總統的滿意度可能也會影響到縣市長的選舉得票。俞振華分析了 2009 年縣市長選舉選前民調,發現民眾對馬英九以及中央政策的態度會影響縣市長投票。而林啟耀分析 2009 三場立委補選,發現對總統的看法亦會影響在各縣市為範圍的選舉藍綠對決時的民眾投票意向。這也呼應了之前這篇菜市場文,裡面提到 2014 年縣市長選舉時,馬總統輔選越多次的縣市,該縣市國民黨籍候選人表現越差。不過有趣的是,蕭怡靖與黃紀針對 2009 年雲林的選舉研究則發現,中央執政滿意度的影響力只到縣市長,而沒有更往下到鄉鎮市長選舉。

插圖:每年的縣市長滿意度調查報告一出爐,大家總會忙著分析排名,並把「明星縣市長」拿出來比較一番。來源:網路蒐尋截圖。

最後,民主的理想是希望民眾依照對執政的滿意程度來決定投票,但在圖二裡跟天下雜誌的分析中,似乎出現民眾偏好素人或年輕縣市長的跡象。這現象在過去盛治仁針對 1989-2001 縣市長 212 位候選人統計選舉結果的研究中並不存在;2014年太陽花運動之後的村里長選舉裡,年輕人參選與當選機率也沒有比 2010年的選舉時高(可見這篇菜市場文)。國內一些政黨似乎也嗅到了這樣的氣息,例如民進黨中央剛通過徵召年輕人參選的條款。但這是否會是一個厭惡既有政治結構 (反建制,anti-establishment)而產生的新趨勢,是否真的會在選舉中產生效力,值得後續實證研究繼續觀察。

參考資料:

1.天下雜誌施政滿意度計算標準為民眾80%、專家20%,因天下雜誌未公開民意調查數據,在此我們假設滿意度百分制後與民意調查結果相同,進行分析與詮釋。 ↩

2.根據過去數次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滿意度高於得票率是常見的現象,我們參考維基百科上整理之過去天下雜誌所公布的施政滿意度數據,從 2014 年選前公布的滿意度來看,取直轄市有競選連任的賴清德、陳菊、朱立倫及胡志強來看,滿意度分別為79% 、73%、57%及51%,然而當年度得票率分別為73%、69%、50%及43%,滿意度與得票率的落差有5-8%,因此若滿意度比得票率低,將代表選情會更加艱辛。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菜市場政治學  努力搶下百里侯寶座,三年後的期中考進步了嗎?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