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逆思》當運動員淪為政治人物的「人形立牌」?體育報導改革的進行式

時常聽到一句話:政治歸政治,體育歸體育。也許這是某部分人的信仰,但它仍有瑕疵。就像林佳和教授所言,「我反對把體育推往國家控制的方向,但不代表我認為國家可以置身事外」。

◎撰文/王子夏 編輯/傅觀

甫於八月底結束的台北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以下簡稱台北世大運)掀起一股全民瘋體育的熱潮,也促使《國民體育法》於八月卅一日通過修正,豎起改革大旗。過去為選手、民眾所詬病的體育協會漸走出攬權、黑箱的運作模式,看似走向更公正、開放及透明的存在,雖然緩慢,但終究在前進。

體育產業需要政府與人民的共同支持方能使其健全發展,在作為傳播訊息媒介的新聞媒體之下,台灣體育界又是呈現何種樣貌?筆者將反思媒體在體育產業中的角色、分析國外經驗,再現於媒體、政治與體育事業的角力之下,運動員在鎂光燈下的現況。

金字塔型資源注溢,棒球與籃球是媒體寵兒

體育不僅是運動員為了突破自我之奮鬥,往往也會成為凝聚國家意識的平台;而觀看比賽是民眾的休閒娛樂,也因此衍生出背後龐大的產業體系。體育賽事成為大家關注的對象,運動選手的舉手投足也成為民眾討論的話題,而媒體的角色正是作為把選手「介紹」給民眾認識的重要媒介。

不過,撇除世大運「全民瘋體育」的一時熱潮,長期以來,翻開報紙體育版面或觀看電視上播放的直播賽事,可以發現在台灣媒體裡受關注的無不是職棒賽場哪位選手表現特別突出,或是美國職籃(NBA)又傳出哪項重大交易。在台灣,棒球與籃球可說是媒體喜歡大篇幅報導的主要運動項目。

體育賽事需要電視台製播,賽前或賽後需要召開記者會,球團內外的各項活動也有賴媒體宣傳。台灣除了有「國球」之稱的棒球在訓練、宣傳體系相對完備、龐大以外,其他運動賽事的職業化程度相對不成熟,再加上職棒既有可見球迷數較多,媒體關注職棒賽事便成了理所當然自然的結果。

政治大學法律學系林佳和教授日前在一篇文章中提及,「台灣最大的問題就是運動發展缺乏社會支持的基礎。僅有少數的運動,例如棒球、籃球、羽球、桌球,才有機會發展成『金字塔型』(註一)」。

圖片說明/世大運英雄大遊行(圖片來源:Flicker)

看到本次獲得世大運獎牌數第一名的日本,其展現的不僅是體育技術層面上的優異,也凸顯了國家厚實的社會基礎與訓練體系。體育之所以有聲有色依靠的不僅是一兩位成績出眾的菁英,而是當更多人願意投入時,這項運動已經融入文化中的一部份。

體育媒體在日本經驗的參照

在日本,體育與民眾的日常生活連結相當強烈。從媒體報業的角度看起,全國性的體育專門報有屬於朝日新聞社系的日刊體育、讀賣新聞社系的體育報知等,還有如中日體育及西日本體育等地方性報社經營。不論是大型或是地方報社,都持續出版各項體育賽事的專業報導。專業性體育刊物背後所驅使的不僅是公司龐大的商業基礎,也代表關注這方面報導的民眾應占有一定比例,方能達到經營之效。

日本體育選手在綜藝或廣播節目中的出現頻率也相當高,甚至很多節目就是為此而設計。日本放送協會(簡稱NHK)從去年播放的「グッと!スポーツ(Good!Sports)」節目,即是邀請曾在奧運會或各項大型體育賽事出場過的選手,除了分享選手自身的故事以外,也同樣以科學的角度分析運動的細節之處。這個節目的開播宗旨就是為了讓出賽或有潛力成為奧運會選手的人可以被看見,也讓一些較冷門的運動項目有被民眾認識的機會。

圖片說明/「グッと!スポーツ(Good!Sports)」官網宣傳照(圖片來源:節目官方網站)

反觀台灣的媒體生態,當選手在運動場上有優異表現時,便會有大量媒體湧出,所產出的報導不乏奪牌感受,以及回溯該名選手的家庭背景、練習歷程等。此外,台灣的獨特現象是:選手彷彿人形立牌在各項活動間穿梭,變成政治人物們爭相握手的對象,當時間過得越久,媒體很快的又會找到一個明日之星,民意代表們再次開始新一輪的站台競賽⋯⋯若從傳播者的角度思考,我們是不是可以創造更好的平台,讓運動員有機會訴說自己的故事、打造自己的鎂光燈?

前電視台女主播徐裴翊於2014年創立的運動媒體「Vamos Sports 翊起運動」就是一個台灣少數以體育選手為中心、專門報導體育新聞的網路影音平台。「翊起運動」創立之初以播報棒球項目及其選手採訪作為主軸,但在2014年仁川亞運時便可發現該媒體報導面相不似主流媒體偏好的棒球項目,而是其他在台知名度較小的運動如女足、自由車等賽事均有涉獵。現在除了原本的新聞影音製作,在國內少有的棒球談話性節目「狗吠火車」,也成為少數球迷固定收看的節目。

用報導喚起民眾對「體育」的進一步思考

體育協會的改革是進行式,從媒體產業的角度切入,這次世大運結束後所呈現的報導內容,及運動員所出席的公開場合來看,運動員的英姿仍僅存於既有的「體育新聞」報導形式下,且與政治的關係相當深厚。

鄭文燦表揚桃園子弟鄭兆村 盼挑戰自我」「耕元盃棒球錦標賽 郭緈淳輕鬆扛起立委陳瑩」……

時常聽到一句話:政治歸政治,體育歸體育。也許這是某部分人的信仰,但它仍有瑕疵。就像林佳和教授所言,「我反對把體育推往國家控制的方向,但不代表我認為國家可以置身事外」。政治與體育間的關係想必不可能完全割離,畢竟政府資源的挹注也是重要的一環,但體育賽事官方究竟要干涉到何種程度、政客到底要沾多少光,是全民可以共同討論的環節。

今年十月十一日,教育部體育署甫修正相關章程,確立體育改革將會朝全民參與的方向前進,想必在不久的未來,人民與體育產業的連結勢必會愈來愈強。現今運動選手出席的公開場合脫離不了體育賽事的開球嘉賓、出席品牌代言活動等,這部分確實增加了選手的曝光度,但民眾並不會因為看到他們的外表就會對他在競技場上的表現多了更深刻的認識,更不會因為短期、片面的新聞報導而喚起民眾對「體育」之於自身、社會結構乃至於國家形象塑造的進一步思考。

世大運可謂繼2013年經典賽的「棒球熱」後,再次廣泛激起人民對體育的關注,與四年前不同的是,這次引發了體育界結構性的翻轉。這樣的經驗至少讓我們學到一件事:無論從體育報導的內容抑或形式來看,在台灣的市場中尚有許多空白、可以揮灑的空間,這是值得台灣人民與媒體把握的契機,也是體育改革真正落實的起點。

註一:

金字塔型4級培訓體制(資料來源/國民體育季刊第148期)

(一)第一級:為國家代表隊選手。
(二)第二級:為體育專業院校優秀運動選手及體育替代役、補充兵國家代表隊儲備選手。

(三)第三級:為國家優秀青少年運動選手。
(四)第四級:為縣市及各級學校運動代表隊基層運動選手。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逆思: 當運動員淪為政治人物的「人形立牌」?體育報導改革的進行式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