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開講》聘與僱:從勞基法修法看背後的成本與困難

匿名網友

勞基法修法事件沸沸揚揚兩三週,送出委員會後暫時進入冷靜期,但中間許多現象凸顯出了整起事件各種問題。試著帶一點UX觀點來解讀整個現象,從議題設定,文宣媒材的操作,到整體意象的各種解讀。算是為高中當年跟著紅衫軍遊行,喊阿扁下台,捐了兩百元,08年投給馬英九這幾件人生污點蠢事的一種贖罪方式。我的對內基本立場,贊成勞資協議入法,偏向自由派與小政府為主。

接下來的順序是

1.聘雇本質、基本工資

2.勞檢人力、勞檢無用?

3.與318事件比較,看反對方策略問題

聘雇本質是一場交易

聘雇就是勞方用自己的體力、時間、知識、技術來換取金錢的一種交易,就像你走到麵攤去買一碗榨菜肉絲麵一樣,沒有人逼迫你非得在這間麵攤買,你有本事可以讓老闆幫你免費加麵還送滷蛋,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你情我願之上。同樣的,沒有人可以逼你非得在這間做事,你有本事可以談到比較高的薪資或福利,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勞資雙方的協議上。

當賣吃的就那幾間,你能選擇不多時,就算麵攤再難吃也躺著賺,相反的如果選擇很多,難吃的自然會被淘汰掉。對比到勞動市場也一樣,當你是處在選擇較多的狀態時,你能選的職位跟福利就能談比較多,反過來如果你處在選擇不多的狀態,自然籌碼少選擇也不好。

但是,狀態是動態變化,而非固定不變

勞資在人格上是平等,就如同買賣雙方,所以我不大認同那種一直把自己當成奴隸的觀點來看待勞資聘僱,因為勞工是資本家的奴隸所以要打到資本階級,然後打著左派卻包統的禍心,實際上自己髒的要死,桃園產業總工會苦勞網這類貨色。

低薪源自產業結構,而非法規

很多人一直認為低薪問題靠基本薪資拉高就能解決,但這是錯誤的想法。

低薪有兩種,老闆摳跟公司利潤太低,老闆摳,你摸熟了就跳槽,或變成老闆眼中很值錢不可或缺的存在,讓他願意付更多錢;第二種狀況就很複雜,台灣很多小小型企業,做工廠的,做小吃服務業的,撇開那種名店排隊等級,本身營收就有限也不敢賣貴,薄利多銷情況下能請的人薪資本來就不可能拉多高。很多小型創業每天燒錢,煩惱事情比當員工還要多,甚至攤下來給人家請還比較開心的也不少。今天出來做生意或當員工就是要賺錢,無中生有跑出一個商業模式要可以生存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少賺一點把利潤分給大家叫美德,沒有違法的前提下,照規定來也不能說什麼。

把利潤無條件分給員工是美德,照合約走才是正常

(影片:基本工資的漲幅到底會有什麼影響?)

基本薪資永遠是保障在基線邊緣的人

台灣很多服務業都是小小型公司,說穿了就是飲料店、巷口小吃店、學校旁邊影印店、夜市炸雞排,基本薪資一下子拉到很高會發生什麼事?

今天營收利潤只能負擔兩萬五(不含勞健保)的人事費三名,基本薪資在兩萬五以下沒有任何影響,但如果拉高到兩萬八,你的人事支出增加一萬,這代表你的營收必須要比平常多出一萬以上才能維持利潤空間。一個月多一萬的營收要多賣多少?而那塊需求大餅就那麼大,這些做小本生意的一下子要多一萬多營業額怎麼做?

勞動條件越高,弱勢越先被淘汰

當基線拉高到兩萬八,原本產值低於兩萬八的工作會有什麼狀況?

為了維持利潤空間,又不違法的狀況下,原本的工作強度會提高,原本可能手腳慢一點的會被淘汰,年紀太大無法適應強度的會被淘汰,因應營收要增加導入新方法新科技不能適應的也要被淘汰。那些退休年紀大的,無專業技能的,肢體不方便的真弱勢,因為產值無法到達兩萬八就會被淘汰掉。

因此,基本薪資基線能保障的永遠是那些工作產值靠近邊緣的人,拉越高,越多人沒辦法受到它的保障。而偏偏這些人才是需要用制度跟資源幫助的弱勢勞工。假如基線一下拉到五萬,違法一率斷老闆手腳,一堆公司馬上倒光,失業潮馬上出現,然後地下經濟跟違法黑工反而更猖狂。而被淘汰失業的員工在不違法聘僱的情況下,只能靠社福機構來養,但社福機構的錢從哪來? 稅收來源從哪來?

所以最後只能餓不死,但也只能慢慢等死

小籠包升級帶來的是售價提高,身為買家能接受嗎?

「低價值產業」遠比你想的還重要

部分「覺青」所說的產業獲利不足就該升級這種說法,聽到只能搖頭不知該說什麼好。就拿普遍最低薪的服務業來說,轉型能轉什麼?你要飲料店轉型升級成什麼?小吃店升級到什麼?用支付寶嗎? 就舉鬍鬚張為例,他是賣滷肉飯賣到轉型算成功的餐飲企業,但當他致力提供品質比一般滷肉飯還好的產品時,各位對他的價格要求是什麼?漲五塊就能哭天喊地?那你要他怎麼升級,給高待遇又不能漲價?鼎泰豐也是一樣,醬油炒飯客製化要多十元就能被一堆人撻伐到上新聞媒體,最後結果就是再也不提供醬油炒飯,這是覺青們想要的結果嗎?當旁邊賣蒸餃的每個都升級到鼎泰豐水準時,要付多少錢吃?還是不准漲價?不漲價要人家怎麼提高薪資?

低產值的企業存在,是一個兩難的局面。因為它同時提供了競爭力不足的勞工一份相對穩定的收入,同時他也提供市場上對品質要求沒那麼高的買方一個選擇,這個買方可能就是那沒那麼高收入的勞工。

當強制用法規來迫使「低價值產業」消失,或在不違法情況下沒有足夠的利潤,最後就是寧可收起來去當員工,去炒股票去炒房地產。而本來就沒有足夠競爭力的勞工,就會全部面臨失業的危機。如果把這些勞工競爭力提高,卻沒有新的資本產業來承接,那原本競爭力高的勞工就會面臨競爭威脅,落到被競爭淘汰掉的下場。

創造就業與更多財富的是資本,而不是政府

很多打著公平分配旗幟的人,認為提供美好工資、幸福生活的責任在於政府,只要政府制定各種法規要求資本家,一切都能很美好。

事實上剛好相反,只有追求利益的慾望才能創造更多的機會,而政府並沒有任何誘因去迫使他們不斷追求利潤而創造就業機會,頂多只能掌握基礎的系統運作,像是電力、供水、國防這種基礎生存設施。

低薪解答從來就非勞基法,而是資本帶來的各種產業需求。

一但讓政府掌握更多行業時,由於缺乏國內的競爭對手,而利潤主要又來自人民的稅收,最終都將走向無效率無進步的下場,例如台電與中華電信的差異。而委內瑞拉的例子也再一次提醒大家,再怎麼讓政府擴權,也不可能違背市場法則,也就是「人性」的運作原理。

別忘了當年「立意良善」的22k實習方案,造成的苦果就是十年到現在定錨起薪只剩下這點錢而已。要求政府介入卻不多思考可能的衍生效應,只想著解決眼前看到的表面問題,這些淺薄良善往往鋪成的不是走向集體美好,而是一條帶領走向毀滅的道路。

政府唯一能,也該做的是增加本國吸引高產值優質企業的投資意願,慢慢把不適合的產業淘汰掉

勞檢成本與困難你真的清楚嗎?

在勞基法修法對抗的期間有條新聞在臉書上一時之間傳得沸沸揚揚,大意是一個工業區勞檢員只有23位,反對方看到不斷跳腳,認為勞檢人力不足,應該要增加更多人力,甚至應該要普查,讓權益受到侵害的勞工可以被政府主動保護云云… 但這中間的成本是多少呢?

一個約聘勞檢員月薪該給多少算合理?反對方如果不想當慣老闆,一個月四萬五不過分吧?含年終1.5個月總共是13.5個月,加上行政管理業務支出,粗淺抓個100萬一人,而目前台灣總共約700位勞檢員,簡單計算用一千位來算,一年的勞檢員支出就將近十億元*。

(更新)有人說勞檢員沒那麼高薪….

而全台灣中小企業登記數量有一百三十萬,請問普查要多久才能做完?還是要人家加班過勞?還是要再多花個30億找兩千個勞檢員? 這可不是買斷,而是每年固定開支呢….

一千位約聘勞檢員每年成本約10億

而去年國防部的年度預算包含人事成本與設備採購維護是3500億

我們的軍事預算已經不算高了

權益受到侵害時,申訴的義務與責任永遠在自己身上

如果無法增加勞檢員情況下,不可能時時刻刻配一個勞檢員在公司,那麼,當認為勞動權益受到損害時能夠處理的永遠只有自己。

今天買到一盒過期臭掉的餅乾,知道要打電話去跟廠商退貨換貨,要求賠償,可以要求一千萬賠償,也可以要求只要換一包新的,這完全取決於預期想要多少,而採取哪一種策略與廠商談判。

勞資關係本質就是買賣,從一開始還沒受雇前兩邊談工作條件與保障時,兩邊本來就有責任把契約內容談清楚,各種可能的狀況要寫進合約或保持一個雙邊協商的權益義務。買一台電腦買一台車都能研究比較半天合約,為什麼找一份工作時卻不願好好研究討論勞動契約呢?

一但認為違反契約內容,何不先與對方就合約內容來討論,提供補償或其他折衷可以解決的方式,如果都不願接受,勞工局各種資源等著去問,了解有哪些方法可以處理,進而採取對自己整體而言短中長期利益最大化的策略。有可能兩邊談新合約,有可能要求返還應得薪資,也有可能協商破裂走法律途徑,這全部都是自己要去考慮的利益風險。

若自認權益受到損害,卻又不願主動處理,害怕承擔風險卻反而要求第三方能主動感應到不滿,神奇地出現在旁邊教訓資方,這會不會太異想天開不切實際呢?

聘僱關係是買賣關係,不提起異議就代表同意

爭取更好的機會與責任永遠都是你我自己

風險評估與責任承擔,不該外推給第三者

勞雇雙方的合約討論本就應該由雙方簽訂談妥,身為第三方的外部單位本身只能就最低地板進行查核,一昧只想靠第三方用法規強制提高,別忘了會害到誰,想要更好的條件應該交由雙邊協商。

很多反對聲音說,跟老闆談會被盯上,會被秋後算賬,會變成黑名單…那反過頭要問的是,協商的時機與技巧掌握了多少? 是趁業績好的時候談?趁績效特別好的時候談?趁剛談下一筆大案子的時候談?談的時候準備了多少資料說帖? 把產值績效一起拿出來比較? 這些談判技巧手段沒有任何人有義務教,甚至代替去談(除非有一個經紀人)。

另外也有反對聲音說,工會幹部都是資方派人去霸佔位置…那也反問,你與其他忿忿不平的同伴們,對參與工會運作付出了多少心力?如果這些幹部不能代表你們,那為什麼不站出來?怕被解僱?請問事前準備了什麼可能的反制措施?準備了多少民間法律顧問與政府單位諮詢備案? 如果什麼風險都不願承擔,又怎麼能期盼更多的福利會自動降臨在身上?

更好的福利與利益,需要更多的風險與付出

修法內容真的明白差異是什麼嗎?

如果對勞雇本質有基本共識,再來回頭慢慢看所謂的修法內容真的有那麼糟嗎?關於勞動法規的相關可以參閱臉書目前我個人覺得正反雙方有建設性的帳號,其他帳號大都流於嘴砲跟不切實際,毫無建設性的情緒發言。(這部分就是318比較會講到)這兩位是贊成修法反對修法,目前看到最有條理與建設性意見的帳號。

而前幾天另一位網友顏平楚比較了三個版本勞基法,從國民黨版本,民進黨一例一修版本,一直到本次的再修改三版本進行清楚的比較文。

接下來只針對反對方在這次系列活動中,所做的各種手段所凸顯的問題逐項解釋。先講結論:

1.議題設定失當

2.本位主義

3.手段與目標的混淆

4.沈溺過程,被綁架的困境

協商空間自我壓縮,陷入零和地步

這次勞基法修法跟318狀況非常大的不同,首先在於議題本身沒有絕對的敵人,各行各業都有不同的狀況需求,有的想多做一點賺加班費,有人想休息放假;有些有短期大量勞力密集或領日薪,有些產業不是傳統的到班勞動,需要非常大的彈性來應付戰局…需要彈性的工作。

有些更特殊的,比如醫生護理師要看診要做研究要寫論文,前者還沒納入勞基法(開大刀之後的值班問題,又關係到人力成本與健保給付…) 後者養成教育跟台灣護理環境的特殊狀況問題也不少,此外,另一個被拿來討論的產業是交通運輸,但這類產業早已不是僱傭而是勞務外包,也就是說有許多運輸業的司機本身就是個體資方。

對部分產業的資勞雙方需求回應,才是本次修法的主要目的

318時期有大量圖文解釋,從條文、產業、國家安全等角度用簡單好懂的方式傳播;但綜觀這次反對方釋出的資訊,勞動法規應用、產業差異需求、實務執行等逐項提出疑慮及「可供檢視」的訴求要點,都被各種不幸的案例蓋過取而代之。

訴諸情感的同時,甚至可以喊出本次修法倒退一百年,倒退三十年,連中國勞動法規都比台灣更進步的說法,在不清楚前因後果的旁觀者眼中,根本無法理解訴求到底為何?

更甚者,再不了解實際狀況的情形下,部分勞團誤用案例來表達反對修法,像蝶戀花司機意外,以及上週一位護理師猝死案件。結果蝶戀花司機是靠行司機,並不適用勞基法* (經查此案例是僱傭關係,特此更正),而護理師平常班表合乎規定,而是在職班實習導致疑似過勞,這些都不在勞基法的修法範圍內,卻被這些團體拿來當作反對修法甚至貼上資方走狗的素材,不免讓人覺得專業度不足,搞不清楚狀況任意取用事件消費,連帶影響整體訴求正當性。經查蝶戀花案例是僱傭關係,特此更正

協商是兩邊妥協,而非零和的勝者全拿。

自縛的訴求設定

反對方所提的訴求,最後印象在「禁止放寬」7休一彈性成為14休二,以及11小時慣例「禁止協商」間隔8小時,這樣的設定方式使得協商空間上毫無各種開展可能性,讓原本有討論的可能一下子被擠壓成零和遊戲,若不能達成訴求就成了「邪惡資方」、「墮落的政府」與「菁英勞工」,卻同時無視在夕陽產業、週期性產業與領日薪領域的勞工需求,將這些勞工直接推向贊成修法的那一邊,我們再自問一次:

我是反對勞資協商,還是要求在協商前後有更多的保障?

我是反對彈性存在,還是要求部分行業需要訂定特別法規保障整體安全?

如果要追求的是後者,那就是有討論協商空間,是針對議題有建設性的談論而非漫天喊價擺明就是要杯葛一切的態度,這樣的議題設定與訴求傳達心態,也凸顯在其他議題上,也就是所謂的本位主義。

踹共什麼?直接面對保守派支持者反對勢力可沒那麼簡單。

進步議題倡議者在保守派眼中有如洪水猛獸,就以婚姻平權為例,即使許多人都認為直接改民法規定就成,不管是社會成本還是凸顯平等價值,都不需要額外制定專法。但對保守派而言制定專法已經是他們可以退讓的一個地步時,倡議團體是怎麼面對新政府的法案處理態度?

動作慢?騙票?拖延?等了很久等了一輩子?碾壓過去就對了?提出這要立刻過面對的壓力還很大的異性戀但支持議題的群眾,除了主動參與遊行,向周遭的人說明婚姻平權之外,還要做什麼來證明異性戀得跟倡議團體一樣「辛苦」?同一批進步價值倡議者卻在勞基法抗議脈絡下,可能大聲抗議為什麼沒有經過討論就直接表決? 那婚姻平權法案中成為多數一邊後,怎麼就變成要快點通過了?這難道不是一種多數暴力?甚至變成了進總統府出來亂講話,也能馬上變成一種風向,事後澄清後風向丕變,這樣的快速傳遞資訊真的是一個好的議題倡議團體該有的手段嗎?

婚姻平權很重要,有比白色恐怖平反重要?

而這態度也表現在資訊傳播的手段上。

對比318的大量文宣圖文,將服貿帶來的正反影響同時併陳,甚至帶入許多國家安全的議題,讓許多觀眾自行比較,思考哪一種道路是這社會所需要的;這次的修法議題呢?除了用不幸事件來強化,更多的是針對特定小事放大渲染(例如功德說),讓媒體與網路一時間充斥這種不是重點的垃圾資訊,真正的問題:修法精緻度與完備性的討論契機卻被這樣的垃圾給掩蓋

甚至直接將公聽會的影片丟來要贊成修法者自行觀看,卻完全忘了大部分的勞工沒有這麼多時間能夠看一支影片,反而怪罪這些人沒有真心想要了解「勞工的困境」,這樣的倡議方式只能說效益相當糟糕。

手段當目的,被議題綁架的困境

318的成功不代表日後也能不斷複製成功,但自從318與後續的一兩次集結抗議奏效後,部分團體不斷地想要重複這樣的模式,不管哪一個議題都只想到用在鏡頭前抗議,要在機關前抗議的步數,卻無視一般參與者的參與成本與風險,每一次的行動目的是什麼?效益,評估標準都沒有明確的指標。

這樣的不斷耗損下,最後就是針對議題的反應劇本只剩一樣,達成目的訴求的可能性越小,組織規模也無法有效成長,最後變成了不得不出席各種議題活動以維持露臉,實質上卻耗損人力在看不到績效的場合,最後變成以有參加各種場合活動為目標,卻失去了壯大自己並且培養設定議題與舞台的能力。而活動的參與者不可控制的情況下,在本次勞基法就能看到台獨團體、左統份子、性侵邪教組織、國民黨青年軍以及各種想要在鏡頭前露臉的人交雜一起,這樣的畫面真的讓人笑不出來。

剃頭念經除了吸引眼球與關注外,對修法建設性的針貶完全無幫助。

手段娛樂化,卻錯置敵人而前後兩難

在面對國民黨與中國時最常見的反制手法便是用娛樂手段,針對對手的指標人物或集體印象用嘲諷娛樂方式,拉低對方的道德形象與地位,換言之就是一種高級的塗糞手法。例如圖文意象、口號、貼標籤等,都是用快速短暫的意象一點一滴將對方的形象往下拉扯,這是在面對真正的敵人,你不可能與對方有任何合作妥協空間時使用。

但如果對方是未來可能要合作的對象,甚至需要對方資源與認同的選民來合作,不想辦法略過潛在盟友的幹話,直接針對要訴求的議題進行實質溝通與對外尋求更多認同,用這種短線手法只能說自找死路。然而在前述的議題設定範圍、抗爭路線選擇的限制之下,既沒有替自己保留各種協商的參與空間,也沒有除了在現場抗議以外的其他方式(也不敢真的走武鬥派跟警察隊對幹,更沒有本錢可以真的佔領官署),形成了怎麼走也只剩下這條註定只能獲得眼球數,但對真正事情討論毫無建設性的下場。

對部分想要露臉賺取名聲的組織或人而言,這種輕易就能獲取年輕族群關注,支持,以及媒體曝光度的路線,反倒是穩賺不賠

至此,提出了各種當前現象的解讀,那身處在這個世道下若吾等以身為台灣人為己任,該怎麼做會比較好呢?

你不是煽風的人,就讓子彈飛一會兒

在當前這種網路快速傳遞資訊的狀況下,刻意操作的情緒與誤導資訊很容易在第一時間就迅速流傳。例如最近的嘖嘖杯事件,一夜之間風向大亂;又例如部分新興政黨擅長使用網路媒體操作,擅改文件或明知程序卻搶先發消息帶風向被抓包好多次,這種一點一滴切香腸操作手法,不如就放著看戲心態讓事實慢慢浮現。

幾十萬在真正大事上根本只是零頭,是真的低薪太久了嗎?

以常識檢驗資訊,而非被情緒或片面資訊左右

在這次的修法拉鋸中,有則消息讓人看了哭笑不得 :簡單說就公開申報的獻金資料中,有人把邱議瑩的政治獻金來源跟她在勞基法上贊成修法以及與國民黨時代力量嗆聲的表現連在一起,像是要說明她是資方走狗,一時間好多帳號都在瘋傳這篇,害我忍不住點進去看實際金額是多少,可以買下一個立委人頭幫我們辦事,結果是:裕隆集團 $2,000,000、日勝生集團 $1,000,000、龍巖集團 $1,000,000、燁聯鋼鐵集團 $800,000…

有點現實常識的都知道隨便一個專案外包,沒有個三四十萬是不可能的,而隨便一場活動企劃到舉辦,或者一支動畫影像製作,隨便也是接近一百萬… 這點屁錢就能買下立委幫我們辦事,是生活太過單純以至於思考能力太低,還是這輩子根本沒看過錢?而勞基法對這些企業的直接利害關係到底有多少都還是一個未知數的狀況下,這種與真實狀況不符的指控還能有那麼多人瘋傳,真的從紅衫軍到現在集體的智識能力並沒有進步到哪。

設計思考與UX,講求的是策略性思考與靈活的應變方式。

拆解問題與解答,都該以具體內容取代憑感覺講話

觀察到普遍的通病就是大部分的人在做出批判時都非常憑感覺說話,就以勞基法而言,「資進黨」或「國民黨2.0」或「藍綠一樣爛」都比較基準點為何?只要有人提出反駁就會被稱為護航失敗或是不該比下限,但提出這樣的比擬時,難道不需要用客觀的指標來確認到底是不是真的一樣爛嗎?

這種不求具體事證,不求數字指標,一切只憑情緒感覺來驅使自己看待事情的文化習慣,正是當前台灣社會很多困境的根源之一,缺乏數字與科學化管理,缺乏想像力以致手段貧乏單一,缺乏同理無法站在對方角度思考對方需求,提供更好的互動方式…

簡單說,執政兩年來的政績會被稱為資進黨?騙票?國民黨2.0嗎?

我想這應該是眼睛或腦部有病變?!

慎防紅衫軍現象是吾等當前最大任務。

尾聲:慎防紅衫軍現象再起

最後只想提醒各位避免國民黨復辟與中國入侵的台灣人們,阿扁執政時期是台灣人真正當家作主的八年,卻被敵人用媒體與資訊操作方式把政權奪走,2009年的八八風災看到美中兩國在電視上直接角力,捫心自問我們該朝向哪一個陣營前進? 而馬英九時期的各種作為,把薪資結構鎖死,將產業結構往中國更進一步綁定,差點讓台灣完成實質統一。

在這樣的狀況下,如果有興趣看看目前大局,在兩邊陣營對峙的狀況下我們該怎麼準備,而敵人又會怎麼滲透操作,其他想要在這局勢空隙中撈到好處的人又會怎麼做….必須要不斷思考、觀察才能做出決定。

再走錯一次是沒有轉圜地步的,到了那時,也該思考如何保全自我為先。

(本文經作者同意授權轉載)

《自由開講》是一個提供民眾對話的電子論壇,不論是對政治、經濟或社會、文化等新聞議題,有意見想表達、有話不吐不快,都歡迎你熱烈投稿。文長700字內為優,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必寫。有筆名請另註)、職業、聯絡電話、E-mail帳號。本報有錄取及刪修權,不付稿酬;錄用與否將不另行通知。投稿信箱:LTNTALK@gmail.com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