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伊朗與西亞世界》敘利亞與伊拉克的復興黨:從頭開始

敘利亞與伊拉克的復興黨雙雙在1963年取得政權,讓這個政黨的歷史邁入新的階段。在立場相同、遭遇也幾乎相同的情況下,60年代之後應會出現伊拉克與敘利亞合作的態勢,團結起阿拉伯世界。只不過...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大概很難想像,有個政黨在同一時期於兩個國家都是執政黨,而且共通點是國際形象很糟糕。這個政黨是「復興黨」(Ba’th),起源於敘利亞(Syria),之後勢力拓展至伊拉克(Iraq),該黨先後在兩國都取得政權,前者由大小阿薩德(Assad)掌握政權,後者則是薩達姆胡笙(Saddam Hossein,中文譯名多譯為「海珊」)。主流國際輿論幾乎一致認為這幾個人是無惡不作的獨裁暴君,但這樣的形象是怎麼來的,有其探究的價值。

約在20世紀的30年代之初,敘利亞的基督教徒阿弗拉克(Michel Aflaq)開始宣揚阿拉伯人團結的復興運動,反映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法國佔領之下,部分阿拉伯人透過建立政黨(即「復興黨」)來實踐抵抗的企圖心。阿弗拉克主張阿拉伯統一、民族解放與自由、還要走社會主義的道路。不過,阿拉伯團結的主張並非只有阿弗拉克一派才有,法國控制時期就有「民族陣線」(National Bloc)為主要勢力。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隔年法國敗於德國之手,敘利亞也淪入德國的勢力範圍中,卻在1941年為英軍所佔領。復興黨在這樣的氣氛下成立,不少成員也前往同樣為英軍佔領的伊拉克,試圖擴大阿拉伯團結的勢力。然而,這時期復興黨還算不上是敘利亞主要的政治勢力。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法國在經歷過亡國、又重新建國的窘境下,只能讓敘利亞脫離統治成為獨立國家。1947年7月,民族陣線的庫阿特里(Shukri al-Quwatli)當選敘利亞總統。

阿弗拉克。(維基共享)

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Israel)在建國隔日立即受到鄰近阿拉伯國家強攻。在阿拉伯民族主義本就盛行的時代,以色列的出現成了凝聚阿拉伯人的好機會。很可惜,阿拉伯人吃了敗仗,後來也只能各走各的路。各個國家才剛脫離西方的控制,國內政局與國家未來藍圖都還尚不穩定,很難出現能讓多數人一致認同的路線。1949年戰爭之後,敘利亞的庫阿特里政府遭到軍事政變下台,此次政變有美國勢力的因素,而且同年內兩次軍事政變都有英美的壓力在其中。復興黨不僅參與政變,在國會中也佔有些席次,亦有成員擔任過國防部長、外交部長等閣員,儘管不是掌握政權的勢力,但在軍事與政治方面仍有些優勢。1951年起,一些參與過敘利亞復興黨活動的伊拉克人,回國成立復興黨分部,開啟了復興黨在伊拉克的發展。

在二戰結束之後,美蘇對立的態勢成形,尤其在1950年韓戰(Korean War)爆發後更為明顯。美國的反共意圖擴大,也想在西亞地區加強圍堵蘇聯的勢力。在二戰後受到蘇聯壓迫的土耳其(Turkey)、伊朗(Iran),很自然被納入西方陣營的一份子。1955年由英國主導的「中部公約組織」(Central Treaty Organisation, CENTO),包括了土耳其、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Pakistan)。敘利亞與埃及則是不願與西方為伍,簽署了合作協議一同對抗以色列與中部公約組織,而且背後還有蘇聯的協助。埃及總統納賽爾(Gamal Abdel Nasser)因對抗西方帝國主義,在1956年蘇伊士運河戰爭(Suez Crisis)打響人氣,一時之間,一統阿拉伯世界的氣勢如虹。儘管敘利亞與伊拉克都有一統阿拉伯世界的企圖心,但此時的納賽爾主義(Nasserism)蔚為風潮,以致於許多地方都出現納賽爾主義者,敘伊兩國的復興黨內部也不例外。

1947年7月,庫阿特里(左)當選敘利亞總統。右為埃及總統納賽爾,圖中則為沙烏地國王。(維基共享)

在這樣的氛圍下,美國的艾森豪總統(Dwight D. Eisenhower)更加強了對西亞地區的攻勢。1957年敘利亞與土耳其的邊境衝突中,土耳其有美國的援助,埃及當然站在敘利亞一方,促成了隔年年初埃及與敘利亞合併成為「阿拉伯聯邦共和國」(United Republic of Arab),由納賽爾擔任總統。對於敘利亞的復興黨來說,這確實實踐了阿拉伯團結的理念。同時,1958年7月,在英國主導之下,同為哈希姆家族(Hashemite)的伊拉克與約旦,也合併成為「阿拉伯聯邦」(Arab Federation)。

不過,合併後的伊拉克隨即爆發軍事政變,這場政變的目的在於反抗英國的壓力、反對帝國主義,隔年新成立的卡西姆(Abdul Karim Qasim)政府退出中部公約組織。連續兩年,敘利亞與伊拉克都不受西方控制,這讓艾森豪政府頗為受挫。只是,埃及與敘利亞的聯邦並沒有維持太久,在埃及主導性較強的情況下,心生不滿的敘利亞軍方發動政變,聯邦在1961年宣告解散,敘利亞也就此脫離埃及而「獨立」了。至於敘利亞的復興黨,原本認為聯合埃及是團結阿拉伯的希望,但埃及要解散各政黨的主張,讓部分復興黨人頗為失望。

1958年年初,埃及與敘利亞合併成為「阿拉伯聯邦共和國」,由納賽爾擔任總統。

在上述的國際情勢之中,可看到阿拉伯地區的發展,除了阿拉伯民族主義,還在更大的冷戰氣氛籠罩之中。當時的納賽爾主義成為主要力量,雖然顯露出阿拉伯人團結的意涵,但阿拉伯聯合共和國解散後,此時部分敘利亞復興黨黨員便開始警戒黨內納賽爾主義者活動。1962年的敘利亞並不穩定,政變頻仍。同時,伊拉克的復興黨面對的卡西姆政府,雖然也有反帝國主義的企圖,但一切強調「伊拉克優先」(Iraq First)並不符合復興黨團結阿拉伯的基本立場。1959年復興黨試圖刺殺卡西姆未果,反而淪為卡西姆政府打壓的對象之一,也導致雙方敵對情心結加深,促成了1963年2月復興黨政變並奪取政權。受到伊拉克復興黨掌政的鼓舞,敘利亞復興黨也於3月發動政變,取得政權。

敘利亞與伊拉克的復興黨雙雙在1963年取得政權,讓這個政黨的歷史邁入新的階段。在立場相同、遭遇也幾乎相同的情況下,60年代之後應會出現伊拉克與敘利亞合作的態勢,團結起阿拉伯世界。

然而,事情如果有這麼簡單就好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