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提振總統的民調支持度

台灣由於在地緣政治上特殊的地位與位置,一向是國際間關心東亞區域問題者的研究對象,這些學者與專家經常來到台灣,到處訪談與調查,用腳找問題,也用腳解答案,近來,不少國外學者不約而同地問到一個同樣的問題:蔡英文總統的民調不高,主要的原因究竟出在哪裡?

蔡英文總統的民調不高,主要的原因究竟出在哪裡?(AFP)

這些研究者觀察一個國家的政治領袖是否取得民意聲望,主要的著眼點無非出於民主國家的總統或總理,不僅是對外的國家象徵,也是對內的統御指標;而法定地位與專業聲望是構成國家領導效能的兩大要件,因此任何一個國家的政治領袖若不孚眾望,通常就會給外界這個國家處於無力狀態的總體評價。台灣做為這麼重要的戰略角色,如果無力,這還得了?因此很自然會引起相關國家的實務與學術菁英注意。

從這個角度來說,所謂民調參考就好,不必在意的說法,要看情況適用,並非顛撲不破;政治人物的聲望,代表著她與他能成功帶領多少追隨者朝著共同目標邁進,如果數字長期不好看,不但會影響國民信心,也將連帶傷害國力,實在不可不慎。

蔡總統該如何有效提振聲望?首要在調整重點施政順位。不少選舉在行的地方諸侯與親近幕僚恐怕多曾經建議,使得蔡總統本人可能也因此深信不疑,認為在「興利」與「除弊」二者間,興利需要時間,成果也較難操之在己,較保險的作法是少談,除弊則反之,較容易看到效果,應該多談,才有助於維繫支持度。這樣的個人經驗,之所以事與願違,癥結在於他們忽略了國家元首很重要的領航功能,這是一般縣市治理較少面臨的職位責任與民意需求。

簡單說,總統如同掌舵的船長,必須很清楚的讓大家知道要把船開到哪裡去,不論外在大環境是逆風或順風,船長都有順利完成航程的因應方案,唯有這麼做,當順利抵達目的地時,大家才會把功勞歸諸於船長。如果擔任船長卻目標不明,這就如同隨波逐流,那麼外在的風向是吹什麼風,與船長就沒有多大的關係了。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國發會自去年七月以來,已經連續發布了象徵景氣穩定的第八顆綠燈,相對於馬英九執政階段的景氣低迷,新政府的運氣確實比較好。這樣的運氣之所以無法給總統加分,原因就出在執政團隊過去這段期間給外界的總體印象,似乎並沒有把興利放在第一位,因此大家當然不會把景氣的回溫視為主政者努力施政的結果。

興利是正面表列,意味著我要做什麼;除弊,則屬負面表列,我不要什麼。選舉競爭,可以只專注於除弊,這或許也是長期在野的民進黨政治人物最習慣也擅長的戰術。然政府治理則不然,必須講究興利與除弊的平衡與同步,甚至如同人的行進,左腳先出、右腳要立即跟著再出,才能彰顯出當家與治國的律動與節奏。因此怎麼可以避談興利呢?

民主化二十多年後的今日台灣,政治改革的進程,儘管仍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但是大抵上,格局已經成就,剩下的是實質內涵的持續建構,其中,把經濟的獨立自主搞起來,是重中之重;若稱今後的政治問題,最核心的就是經濟問題,絕不為過。這也是世界主要發展國家的領袖無不把振興經濟放在首位,不斷向其人民訴求,希望贏得認同的關鍵所在。

經世濟民的工作,需要長期的布局,確實很難在短期立竿見影,但若把立即的重視,當作是立即會遭遇拿出績效的壓力,這就犯了極為錯誤的治國盲點。因為,構成國民對經濟生活的滿意度要件,許多是來自於對國家前景的判斷,政府作為的強調,企業對政策的反應,這些都是感受問題,不是數據問題。充沛的士氣,可以帶動消費、投資的正循環;何況許多拚經濟的實際政策措施,需要經過熱烈討論,才可能接地氣,真正確保有助於產業需要,絕對不能關門埋頭的冷處理。

政治工作的精髓無他,就是帶給國人希望。除弊,只能減低若干人的相對剝奪感,不足以拉動全面的主觀幸福感。一個有意識於勇於領導、提出願景、正面導向、積極興利、鼓舞團隊的從政者,她(他)的民調應該就不會差到哪裡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