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人口變遷下的前瞻建設

立法院從昨天開始初審「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特別條例」草案,這項以「前瞻」為名的公共建設計畫,遭到反對黨的強力杯葛。在政治形勢上,少數黨受限於實力問題,頂多只能使出拖延策略,例如將預算的三讀通過推遲到臨時會,已是其極限,因此並不是什麼了不得的問題。站在社會大眾的角度,更為在意的是,執政者面對若干建設性的異見,能否具體解答,甚至納為計畫修正的一部分,真正周延決策。

馬英九政府時代,在二○○九年曾提出四年五千億元預算,思考模式與今日類近,也就是以供給創造需求,認為政府帶頭投資,可以產生很大的效益,以振興經濟。當時在野的民進黨雖然提出了質疑,但並未實質阻擋,然而八年後檢驗這些建設的結果,遍佈於各縣市的蚊子閒置設施,保守估計至少有數百項以上,不僅當年耗費公帑所吹出的五彩氣泡破滅,更在地方留下了醜陋與負擔,這樣的誤國經驗,我們當然不能再行複製。

從這個角度檢查蔡英文政府的八年八八○○億元預算,外界最關注的,當屬由各縣市所提報的卅八項軌道建設,其中包括約十五項的捷運和輕軌計畫。這個項目的預算約為四二○○多億元,幾占整個特別預算計畫的一半,若再加上年度預算,整個軌道建設八年下來總經費將達九五○○億元以上,影響不可謂不重大。這一代人啟動如此規模的硬體建設,不能不思考我們將留給下一代的是什麼?想到這裡,只能有一個答案,就是只准成功,不許失敗。

任何政策要減少失敗,就是不要急著反擊異見,務必進行理性分析,並且有能力公開進行政策說明。一個最根本前提是,既言前瞻,即是未來,不是過去,無法以日治時代興建縱貫鐵路,或是蔣經國總統興建高速公路的時空背景,以及全國性建設,作為各地準備雨後春筍式發展的區域性輕軌與捷運的支撐基礎。因為過去的台灣與未來的台灣,在人口結構的變遷上,是一個完全相反的發展曲線。

也就是說,政府所規劃的軌道建設,如果要符合前瞻,勢必要通得過人口結構變遷的驗證與需要。台灣未來的發展圖像,是一個人口逐漸減少,而且人口結構逐漸老化、年輕人所占比慢慢減少的社會;同時,基於尋求生活機能的便利,這樣的社會更會伴隨人口向都會集中的趨勢,因此城鄉差距日益擴大難以抵擋。在這樣的前景下,有些縣市如果認為藉由興建輕軌與捷運等交通的改善,可以帶動當地人口的增加進而創造一連串的利基,即是建立在不切實際的想像之上。

目標設定如果錯誤,最直接的後果就是營運不符預期。建設成本之外,營運成本不能不同時設想。二○○七年開始營運的高鐵,沒有人會否定它的建設價值,但是直到現在仍然經營得非常辛苦,關鍵就出在實際運輸量的估計嚴重失準,甚至未達當初預估的一半,運量之不足,經濟下轉、產業外移是很大的因素。而營運已邁入第十年的高雄捷運,亦是今年才開始顯露好轉,但因屬於都會地帶,並且是透過多角經營在創造盈餘,其條件是否為其他發展不一的縣市可類比,必須思考。

前述現成的例子,並不足以反映人口減少與老化可能帶來未來更嚴酷的挑戰,老人社會的樣態,一是對運輸工具使用偏好的改變,這在走在台灣前面的日本已經出現,老人因為行動力的減緩,以出門即可立即搭載交通工具的需求為先,多少都要跋涉若干路程的軌道運輸,因而面臨考驗。其次,顯而易見的是,日趨增加的老人人口,也將產生優惠票價的增多,擴大回收與盈餘的難度。種種這些變數,凡是提出輕軌捷運的縣市,最起碼要把營運計畫詳列出來,讓大家了解其可行性與成本效益評估究竟如何。

輕軌捷運之所以引人側目,主要在於其已成為各地的通案,而非特定的個案。為什麼有這麼多縣市一窩蜂的搞這些軌道工程,是否與土地財政有關?如果台灣的經濟發展不是建立在產業環境的改善上,而是過度專注於經營土地來獲得財政收入,這絕對不是大家所期待的前瞻。

前瞻計畫條例已經進入立法院了,希望政府以更多的專業與態度,盡釋疑問,讓這個計畫只准成功,不許失敗。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