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畫地為牢的台灣經濟

近十年台灣經濟成長趨緩停滯,會不會重蹈日本失落二十年覆轍?有沒有解藥?一直引發產官學界關注。日前中研院提出「台灣經濟競爭與成長策略政策建議」報告,直指台灣經濟面臨關鍵轉折點,若不快解決法律、環評與對中國過度保守等三隻經濟黑手,台灣恐將落入「中所得陷阱」,且未來十年至少會被十五至三十個國家超越。這份報告有些看法與分析鞭辟入裡,點出核心癥結所在,例如對法律與環評的批判,但也有些引發爭議,例如指稱台灣對中國過度保守,則顯然難以得到多數認同。

報告提到,最近十年,台灣經濟平均成長率已降至三.八二%,低於其他亞洲國家(南韓、新加坡),而名目國民所得也相對較低,薪資年成長率驟降至只剩下一%,勞工因此對台灣的經濟成長完全無感。中研院院士王平更示警,台灣、南韓屬於中高所得,中國、印度現在處於中低所得階段;南韓可順利邁向高所得國家,如果這幾年台灣沒有發憤圖強,很可能被中國、印度及其他歐洲國家超越。這些分析相當客觀,近年台灣經濟確實陷入低迷不振的困境,相對於新興市場的快速崛起,以及昔日競爭對手南韓的脫胎換骨、突飛猛進,我國的停滯不前,以及國人逐漸習慣薪資倒退十多年、低薪狀態,年輕人甚至在窮遊中尋找小確幸,進而只因今年能夠「保二」而沾沾自喜,則不論是自我比較或與他國相比,台灣由打造經濟奇蹟的風光竟退散到此田地,令人無比感慨。

台灣經濟失去競爭力的根源,乃是法律與環評未能與時俱進,法令、政策落後於產業發展所需,形成經濟發展的絆腳石。例如金融科技(FinTech)乃當前金融產業之顯學,電子支付亦大行其道,但我法規至今仍未完備,導致金融產業的轉型創新嚴重落後於中國;而主管機關的心態與做事方法,彷如坐井觀天的青蛙,本位主義濃厚,且法令政策之重點在於防弊而非興利,造成產業發展與投資處處是路障,佈滿地雷。加上民粹之風日盛,與反商情結形成共伴效應,整個社會充滿了道德批判氛圍,連經濟領域都籠罩在清規戒律之下,彷彿賺大錢是一種罪惡。而這股民粹之風更蔓延到環保議題之上,幾乎形塑出一種開發、都更、投資便是破壞環境,背離了這個或那個正義;影響到了極致,小至滷肉飯漲價都成了眾矢之的;大至未必具有產業專業的環評委員,竟握有千億投資案的生殺大權。而社會輿論與政策走向,更是受到少數激進聲音所左右,未審先判,主觀情緒重於理性與專業,不食人間煙火的理念統治了現實的國度,神壇處處,街上橫行著不可觸犯的聖牛;這就是今日台灣的日常。追根究柢,企業喧嚷的「五缺」(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何嘗不是因為這股民粹式的法令、政策與投機風氣而起?

在制度、法令與產業自身發展之外,當前台灣經濟最大的問題,乃是信心不足所致。如此說法並非亂噴口水,經濟發展與投資,重大的支撐係在信心。台灣早年亦缺資源,卻可打造出經濟奇蹟,主要是那個年代的人充滿了拚搏的勇氣與信心,相信只要努力與勤奮,就會出頭天。有信心的人不但敢投資,亦敢大方消費,帶動內需,推動實體經濟的成長。以台積電為例,更可知信心之重要。台積電明明是全球產業龍頭,但台灣人卻缺乏長期持有的信心,導致台積電八成股份為外資所有,年盈餘三千多億元,絕大部分落入外人手中。何止台積電,台灣很多指標性企業都因台灣投資人缺乏信心,逐漸淪為實質的外資企業。半導體產業今年蓬勃發展,但若沒有外資敢於大力買進,台灣的半導體股票何來今日的榮景?

台灣社會充滿弔詭與矛盾︰一方面缺乏信心,一方面卻又過度自信,特別是牽涉特定理念的領域,產生自殘式的嚴苛規定,例如環評與居住正義,已是神聖不可侵犯,任何協商退讓都是一種背叛。在處處神壇與聖牛的迷陣中,台灣經濟不僅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更是掉進自我劃定的地牢中,不解決民粹、泛道德的公審風氣,根本寸步難行。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