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傾中學媒意識形態之迷思

◎ 黃天麟

中研院院士王平日昨指出台灣經濟因法律、環評、對大陸過度保守等三大黑手而停滯不前,若不解決,台灣將落入「中所得陷阱」。筆者認為除了法律、環保問題見仁見智外,王院士的認知與事實乖離太多,是標準的藍色思維。

什麼是「藍色思維」?藍色是中國國民黨外來統治政權之顏色標誌,藍色思維是一批以「終統」為核心思想的政客、學媒對台灣經濟問題之看法。為要完成「終統」的一中市場,他們始終全力鼓動台灣與十四億人口的中國結合,潛意識的驅策下,不管台灣如何在經濟上被中國磁吸,這一群人還是認為不夠,還需快馬加鞭,總想把台灣的經濟問題歸納至「對中國的開放不夠」的「標準答案」。

王院士的「兩岸關係用政治關係思考,過度保守」,就是這思維邏輯的產物。試問,三千億美元對中國之投資(註:是藍營說的,實際數字應已超過九千億美元)還過於保守嗎?世界有那一個國家對中國投資比台灣更多的?到中國工作的國人包括家族已有百餘萬人,韓國人有嗎?日本人、美國人有嗎?東莞二○一六年,前二十名出口企業台商就佔了七家,我國出口海外生產比五十九%,絕大部分是在中國,這樣的結合只有「過度放任、過度積極」的問題。若還有人認為是「過度保守」,那應已非「正常」,屬「意識形態」之領域了。

傾中學媒的「意識形態」亦充分表現在聯合報十月七日對王院士的評論,該報黑白集認為:「台灣失落的廿年應從『亞太營運中心』計畫的失敗起算,那項計畫原欲利用台灣的優勢,以中國為腹地,構築亞太營運中心,後被李登輝的『戒急用忍』全盤打亂,台灣稱雄亞太的壯志隨而急轉直下」(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744140)。問題是「亞太營運中心」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只要看看當時主導這一計畫的官員們的當今行徑就知。營運中心顯然是要把製造搬移至中國,台灣只做營運的「促統」大謀略。「營運」就是「營運」,非「製造」,而是一種Bridge(橋樑)之概念,當中國成為製造中心之時,營運還會留在台灣嗎?

亞太營運中心的經建思維,後來被扁政府的積極開放、馬政府的全面開放、ECFA政策所承接,實踐了十六年。結果已擺在眼前,戒急用忍時代實質薪資年年增高,平均經濟成長率六.九二%,積極開放的陳水扁時代是四.八六%,全面開放的馬英九時代為二.八二%,ECFA後二○一五年是○.七二%。二十年的實踐,清楚告訴國人,兩岸越開放、越結合,台灣越會被大中國經濟所吸納,經濟成長下降,國內薪資年年退後,現已退回十六年前之水準。數字不會說謊,還要硬拗下去嗎?

(作者為國策顧問,曾任第一銀行總經理、董事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