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這樣對台灣真的好嗎?

歷史發展充滿反諷,常常想要達到的目的沒有達成,反而走上了歧路,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充滿理想的青年,拋頭顱、灑熱血,革命成功之後,果實卻被投機份子掠奪,甚至出現反動獨裁政權,革命因此成了一首悲歌。眼前對再修勞基法的抗爭,絕食、議事杯葛、街頭流竄等,與許多變質的革命一樣,若不扭轉回到正軌,終將淪為一齣黑色的反諷劇。

目前,月薪三萬元以下有三百多萬人,幾乎為勞工的三分之一。這不是一幅賞心悅目的景象。關心、改善彼等的困境,乃是抗爭的動力。但是,擁抱理性、責任與尊重人性的原則,才能向上提升,打造希望的世界。令人憂心的,此次抗爭似乎已經誤入歧途,走到改革的對立面。抗爭應該主題明確,言之有物,合乎整體的利益,方可贏得社會的支持。然而,當前所謂反對勞基法修惡的抗爭作法,是非真相的追求,與理性的辯論,顯然不是優先事項,反而充斥著抹黑與激情訴求,打著反對過勞旗幟,召喚同溫層的社運份子,讓抗爭成為互相取暖的聚會,此種抗爭缺乏波瀾壯闊的氣勢,更無法得到多數民眾的支持。

其實,勞基法之所以必須一修再修,就是典型民粹風氣盛行造成的惡果。勞基法原本的立法邏輯即錯謬地將所有行業綁在一起,以製造業的生產型態作為規範的框架。不幸的是,先前的勞基法修訂,無意改變一條鞭式的僵化管理作法,更因在野黨以「二例」相激,乃修出「一例一休」硬性規定之類的怪胎。這不能不說是一次歷史的意外,未考量不同產業與勞工的需求,施行之後自然問題重重。譬如,很多服務業與白領高階主管,其實是責任制,以績效作為工作考核的主要標準;並非生產線上以量作為績效指標,因此頗多窒礙難行之處,讓想加班、多賺取酬勞的勞工不能如願,反而必須另外兼差,比修法之前付出更多勞力,才能求得一家溫飽。此外,外銷與中小企業為台灣經濟支柱,多數有淡旺季之別,勞動力必須因應實際需要而調整,如今卻被僵硬的法規綁死。故而,上次修法縱使不是一場災難,至少也綁住了台灣發展的能量,讓台灣產業降低競爭力。

而勞工薪資的提升,呼籲官方介入的聲浪甚大,但在實務上,勞工能否加薪,在於總體經濟成長與企業的經營績效。上次修訂的勞基法,採用一套嚴苛、毫無彈性的勞動法規綁住企業,使其降低生產效率,結果將使經濟與企業萎縮。一方面綁住企業,一方面卻要企業主動加薪,解決低薪危機;既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何其矛盾之至。何況,全球化緊密連結,資金人才的流動迅速且高度自由化,此地不宜投資設廠,自有他處可去,一旦企業承受不了嚴苛法規的限制,出走或者關廠,勞工不但未蒙其利,反受其害。悲哀的是,勞基法再修正,只是賦予有特殊需求的企業與勞工彈性,鬆綁僵化的規定,絕大多數勞工依舊是按照既有的節奏在進行生產工作,不會受到絲毫影響,而獲得工作彈性的少數勞工亦在總量管制、層層把關機制之下,不致有過勞或權益減少情事,何來「修惡」之有?

勞基法再修正,重點在於「鬆綁、彈性」,還給不同行業得以效率運轉的空間,也保障勞工所得、工作安全與權益的最大化,將可創造勞資雙贏的局面。然而,反對勞基法再修,亦是民主社會的基本人權,抗爭者當然可以充分表達其訴求。不過,抗爭要形成「太陽花二.○」 的風潮,不是看抗爭手段的激情程度,而是在於抗爭的訴求是否具有正當性,是否有益國家社會,能否吸引民眾參與?今天,抗爭者提不出再修訂會造成過勞的論述,卻只在「功德院」、「過勞符」或者「勞工是心中最柔軟的一塊」、「資進黨」上逞口舌之能,斷章取義,再加上肢體衝突與街頭暴走,這樣是成不了氣候的。廿一世紀的產業,著重創新與研發,必須擁有更多的彈性與鬆綁。人工智慧、自動化與無人駕駛日趨成熟,屆時勞資關係要如何規範?甚至需不需要規範?很快就會成為另一種爭論的議題。那時再回頭來看今日勞基法再修訂的抗爭,可能會感嘆︰以這麼強烈的抗爭手法對抗一個虛構的敵人,阻擋台灣經濟脫離泥淖,對台灣多數人真的好嗎?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