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台灣的經濟之盾

狗年開紅盤,股匯市果然有亮眼表現,似為今年險峻財經情勢的舒緩帶來佳兆。小英上台以來,結構改革大抵建構完成,而反改革與統派勢力集結對抗改革漸成強弩之末。總的來說,執政依舊蹣跚,但隨著新階段的開啟,正向能量慢慢凌駕負面,烏雲漸散,小英團隊只要具有堅強戰鬥力,方向明確,未來的任期將可交出豐碩成果。

一年多以來的改革雖然未必能滿足各方人士的期待,是非功過有待公論,但基本上對台灣進步構成的拉扯力量已漸消退,今年應可定調為拚經濟年,全心全意拉抬經濟,讓人民有感,才是政府施政之主軸。最近行政院一再端出拚經濟方案,對新創產業的培植用力尤深,值得肯定;而不論國內外大環境,都是正向多於負面,國際經貿與經濟成長預期樂觀,變數在於美國等各大央行的縮減資產負債表與升息,以及各國競相以減稅拚經濟,導致國際資金縮收與回流,是否衝擊新興市場;而這股從金融海嘯以來釋出的龐大資金,乃是讓全球經濟走出加護病房,乃至康復出院的主因。

如今全球資金的縮收與各國的減稅,創新產業大競逐局面開展,換言之,資金成本必然升高,再無免費午餐可吃,而各國搶人搶錢搶技術等,將如殺戮戰場,成敗之考驗,堪稱極其激烈殘酷,台灣若在此波新趨勢上落後、脫隊,後果不堪設想。不但導致經濟一蹶不振,政治主權將受到更嚴重的威脅。幸運的是,此類衝擊皆可預期,並非突如其來的黑天鵝,政府與企業已有充裕時間因應,不致喪失先機,坐困愁城。

拚經濟的重中之重,在於能否搭上新創產業的大潮,一旦成功,當可為這幾十年來產業出走潮造成的所得停滯帶來新的成長動力,翻轉向下滑落的趨勢。這波新產業發展等於是一場全新的革命,主要為人工智慧、自動化、自駕車、物聯網、電商、社群網站、大數據、無人商店等,欲以最先端科技與生產力提升徹底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與型態。這波產業革命以科技數據與人工智慧為核心,市場與人口紅利不再具有絕對優勢,人力素質佳,教育程度高的小國,如台灣者若能搭上風潮, 將可超脫被邊緣化的危機。換言之,能否抓住新創產業的潮流,將是台灣再起的關鍵。這部分恰巧也是小英政府執政以來念茲在茲的目標,即全力扶植「五加二」創新產業。不過,除非像中國那種既擁有資源,又有絕對支配權的威權政體,否則政府不宜扮演領頭羊的角色,小英政府的首要之務即在改善投資環境,吸引內外資的直接投資,才是新創產業能否成功的關鍵。

其實,台灣要完成拚經濟目標,存在著內外的大挑戰。內在問題則是多年以來投資與消費陷於低潮,無論消費者、投資者都對未來缺乏信心,以致企業外移,使經濟失去強勁動能,導致消費與投資萎縮的惡性循環。台灣與中國同樣擁有數十年的高速經濟成長,差別在於台灣缺乏龐大內需市場,因此經濟命脈與進出口高度關連,一旦企業大量外移中國,外銷訂單海外生產比逾五成時,台灣與中國便形成核心與邊陲的關係,導致小英上台後,處處受制於中國的威脅。而中國更肆無忌憚的以經濟為籌碼,強力施壓台灣接受投降式的九二共識,並且片面實施對台極度不友善的政策作為,如減少中國觀光客來台、戰機、軍艦繞台例行化、強力阻撓台灣國際參與、逕行啟用M503航線,完全一意孤行,我行我素,甚至連濟助震災都直接與藍營、災民接觸,罔顧台灣主權獨立的事實。

因此,台灣新的挑戰首在於經濟,此又與經濟能否擺脫對中國的依賴息息相關。可以說,狗年甚至未來數年,台灣發展的最大變數,應是中國對台的威脅與打壓。其中最凶險者莫過於當前中國領導人為了塑造個人權威,若誤判形勢,將任內併吞台灣當成個人的歷史定位,以致兩岸對立持續,毫無對話空間,最後陷兩岸人民於戰火的劫難之中。而台灣生存之道,仍是推動經貿多元化,建立本土的完整產業供應鏈,與全球先驅產業緊密連結,那才是台灣繼「矽盾」之後,最強大的自我防衛之盾。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