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課綱審議的正途與歪理

最近引起討論的全聯中元節「好事成真」廣告,最足以具體凸顯台灣文化的特色。廣告中的三位人物,據信是戰後白色恐怖的受害者。(資料照)最近引起討論的全聯中元節「好事成真」廣告,最足以具體凸顯台灣文化的特色。廣告中的三位人物,據信是戰後白色恐怖的受害者。(資料照)

十二年國教課綱中的社會領域連日進行審議,包括增加台灣史比例、轉型正義等議題都經討論。一如以往,課綱討論廣受矚目,牽涉台灣主體化及轉型正義的議題,尤不免招來惡意攻擊,連中國都來湊一腳,以「文化台獨」橫加抨擊。

這種現象,其來有自。台灣長年受外來政權統治,透過教育對台灣人民洗腦。台灣民主化之後,國家認同錯亂的問題未解,轉型正義遲未啟動,黨國勢力仍盤據教育文化部門,對教育正常化的工作敵視且抗拒,常拿各種歪論刻意攻擊扭曲。

尤有甚者,同樣以黨國體制統治中國的北京當局,對台灣積極建立本土自主的教育內容,也很看不順眼。它隔海口出惡言,宣稱將導致台灣學子產生錯誤認知,難以面對真相,「激化兩岸矛盾」。

從而,十二年國教課綱審議,遭到台灣黨國殘餘勢力與中國兩面夾擊,甚至還有各種出自意識形態、國家認同、文化霸閥、政治勢力的明槍暗箭突襲,以各種歪理阻撓理性討論。

「去中國化」最常出自中國及台灣黨國殘餘勢力之口,用來反對或壓制台灣人民追求自主自立的一切努力。台灣歷經多年努力耕耘,以民主、自由、人權的普世價值為範,與國際文明社會密切互動,自應以此為原則,具體彰顯於教育基本內容。就此而言,在課綱審議中,最重要的是讓學子接受以台灣為主體的教育,提供基本學識素養,培養正直品格的現代化國民。

歷史教育是最明顯的例子。課綱理應讓學子了解這一土地及人民的過去,兼及世界歷史,而不是把台灣當中國的邊陲,視台灣歷史為中國歷史的一小旁支。然而,多年來台灣歷史教育一直陷入這種窠臼,不但以中國歷史為尊為主,且因內容偏重中國朝代興亡,以致學子長期背誦中國歷朝興衰及皇帝更迭,對同期間的世界歷史,以及更重要的,台灣多元種族在美麗島這一土地所發展的歷史文化,反因遭到漠視而茫然。

新課綱在高中歷史部分,從編年史改為主題式,不再以中國史、台灣史及世界史的方式來呈現,而採區域式、主題式的方式編寫,把中國史放在東亞史的脈絡下討論。相就於過去的偏失,這一新編寫方式立即招致「去中國化」的抨擊。

然而,「去中國化」的指控,由於中國與台灣黨國體制擁護者的濫用,已成陳腔濫調,且因不合常理,也不符事實,在台灣的意見市場銷路越來越差。事實上,中國文化只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正如南島文化、日本文化、西洋文化,都是構成台灣文化的重要元素。的確,在過去四百年間,由於早年大量移入的漢人,與戰後強勢統治的中國大陸外來政權,都讓漢文化在台灣文化中佔有較高的比重;二十世紀之前漢人所發展的漢語及民俗文化,尤為台灣文化的寶貴遺產,有別於其他華人社會。但台灣文化不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台灣文化不等同於中國文化,是再明顯不過的現實。

最近引起討論的全聯中元節「好事成真」廣告,最足以具體凸顯台灣文化的特色。廣告中的三位人物,據信是戰後白色恐怖的受害者,包括說日語的婦人、操老兵口音的長者、講台灣母語的年輕人,都是曾生活在這一土地的過往者,藉感謝台灣人普度的民俗,凸出台灣社會的溫暖良善、兼容不同族群的愛與包容。台灣所需要的歷史社會教育,正是反映這樣的兼具台灣、日本及中國大陸的元素,並強調更久遠的南島文化、更廣闊的荷西等西洋及世界文化成分。

從而,祭出「去中國化」、「文化台獨」等帽子阻撓課綱的審議,既文不對題,只顯示當事人的心虛。戰後台灣,只有黨國當局「去台灣化」,輕賤台灣、獨尊中國;如今教育邁向自立自主,只是正常化的工作,讓學子接受正常教育內容,培養正常國民,讓台灣早日成為正常的國家社會。

至於中國,真正傷害台灣人民感情的,是北京方面不斷打壓,強迫國際航空公司改台灣之名、取消東亞青奧、襲奪台灣友邦都屬之。從「回歸」後香港人對中國的反感,聯合國證實上百萬維族人在新疆遭秘密囚禁,中國實應反求諸己,對台灣審議課綱說三道四,只是讓台灣人民更反感。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