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切莫關閉機會之窗

美中貿易戰由經濟延伸到外交,從產業競爭到地緣政治對抗遍地烽火,形成國際政經情勢的最大變數。最新的劇情鋪陳至華為公主遭到加拿大逮捕,目前雖已獲得交保,卻仍面臨美國引渡審判的威脅。與此同時,中國也以危害國安為由逮捕兩名加拿大人,導致美加兩國風聲鶴唳,研擬頒布赴中旅遊禁令,國際形勢緊繃。令人憂心的是,作為美國重要盟友,台灣在這場攸關經濟發展與國家安全之世紀大戰中,彷彿事不關己,對於中國崛起的醜陋意圖及危害,顯得毫無警覺與防備的能力。

美中貿易戰,對台灣的利弊得失為何?台灣應該站在哪一邊?吾人必須嚴肅思考,理性應對,絕不能感情用事,尤其不能被所謂兩岸一家親的感性喊話所蒙蔽,才能找到最好的因應對策。平實而論,台灣對中國的經貿依存度達到四成,中國是我最大的海外生產基地;另一方面,美國亦是台灣主要經貿夥伴,更為國際政治的重要支持者。因此,美中貿易戰不免造成台灣陷入兩難的窘境。其實,福禍相倚,危機亦是轉機所在。美中貿易戰的風暴襲來,固然具有強大的破壞力,但若因應得宜,何嘗不是為處於困境的台灣開啟一扇機會之窗。可惜,台灣的應對之道仍不夠積極, 一旦失去產業脫中的先機,台灣經濟、甚至政治恐將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何以此刻是台灣經濟的重要轉折點?此因台灣經濟發展初期,係以扶植本土產業為政策重點,由加工出口區到科學園區的規劃運作,成功建立由傳產製造到高科技的產業供應鏈,成為發展中國家的楷模。然而,台灣經濟在走上頂峰的同時,產業環境面臨了工資上漲、勞工抗爭與環保意識高漲的嚴苛挑戰,本應以產業升級與轉型作為出路。不料,適逢冷戰結構崩解,共產集團紛紛採取資本主義手段,釋出了龐大勞動力、土地與租稅優惠,中國更在相同語言文字優勢下,吸引了台商大舉西進,將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經驗移植對岸。此舉雖說讓產業找到替代生產基地,延續既有的營運模式,卻掏空了台灣產業根基,造成後來台灣薪資與就業機會的停滯;而經濟成長模式變成了「台灣接單、中國生產、出口」之三角貿易型態,導致GDP成長多數為外移企業與股東享有,多數民眾則無感。而美中貿易戰爆發,正是利用國際大環境的拉力,助台灣突破經貿嚴重依賴中國格局的契機。

其實,美國總統川普就任時,即以減稅及關稅作為手段吸引製造業回流美國,並頗見成效,即便外國企業亦在大力拉攏之列,鴻海就曾在白宮與州政府的協助下決定在美國投資百億美元設立面板廠;川普積極推動以投資美國為主的美國優先政策,可見一斑。川普爭取資金企業回流的積極作為,足供台灣作為借鏡,而美中貿易戰的爆發,更提供台商一條脫中的新出路。但是,至今相關績效有限,主管單位不斷宣傳有很多廠商願意回台投資,具體成果卻未展現於國人眼前。事實上,要吸引廠商回流,不外幾個重點,一是資金回流的租稅優惠;其次,缺人缺工缺地缺水缺電等,攸關生產線的有效運轉,必須徹底解決,提供穩定的營運環境。然而,政府的作為,似乎是口號比實作多,尤有甚者,擔綱振興產業的財經部會首長係以技術官僚為主,缺乏大開大闔的格局,只在乎枝枝節節。例如在再生能源的推動上,不僅獎勵不足,更還出現躉購電價費率大降一成以上的倒退措施,令外國投資者幾乎要打退堂鼓。而想要吸引資金企業回流,但租稅優惠卻有如綁小腳走路,不願大幅減免,讓企業有感。如此拚經濟,如何能有好的績效產生?

美中貿易戰將持續多久,難以預料,但是短期內得到善了,並非易事。因此,政府與企業都必須有充分的心理準備,當務之急係在這場經濟的世紀大戰中,根據本身的經濟條件與資源,進行產業的調適與轉型,重中之重乃是在地研發與創新,以及吸引台商外資的回流與擴大投資。這些課題有待政府做好基礎建設與完善的政策配套,才能將美中貿易衝突因勢利導,達成台灣產業的轉型,如此便可打開一條活路,讓台灣經濟再起。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