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人物速寫─廖大瑋返漁鄉 傳承南方澳的故事

廖大瑋小檔案

廖大瑋小檔案

2018/05/21 06:00

記者張議晨/專題報導

「南方澳對我來說,不只是故鄉,其實也有父親的影子在裡面。」走進宜蘭縣南方澳,常可見到配戴著麥克風,肩上披著毛巾的中年男子,帶著遊客穿梭大街小巷,他是南方澳的文史工作者廖大瑋。56歲的他,從巷口麵店、到海上漁人拚搏過程,總有說不完的漁村故事;他笑說:「沒把南方澳照顧好,怕以後沒臉見到在天堂的父親。」

廖大瑋是土生土長南方澳人,從小在漁村長大,生活脫離不了海洋。廖大瑋的父親在南方澳經營三剛鐵工廠,做的是漁船維修工作,廖大瑋耳濡目染,也對機械、漁船多了份情感。

廖大瑋的父親在他10歲時就意外離世。漁村環境養成他堅毅性格,青壯年都在外地闖蕩;曾與大哥廖大慶做過消防器材,也當過業務、開過通訊行,甚至遠赴越南種植稻米、蓮花,直到2009年才返回南方澳落葉歸根。

南方澳是台灣鯖魚的捕撈重鎮,第一代鯖魚船是俗稱的「釣槽仔」小船,是1950年至1970年代盛行的捕魚方式。廖大瑋回家那年,正好是「釣槽仔」釣法滿一甲子的年份。

重建「釣槽仔」釣法

「釣槽仔」如同母雞帶小雞,每艘漁船帶著10至20艘竹筏,抵達漁場後,竹筏各自坐上1人後散開,每組「釣槽仔」會利用釣線,布滿100多個倒鉤,再利用鯖魚什麼都吃的習性,用破布作餌,鯖魚見到就會自動上鉤。

廖大瑋說,「釣槽仔」漁法每小時漁獲量最高可達百公斤,隨便釣都有,之前開團帶隊體驗時,常有遊客反映:「怎麼這麼好釣!」廖大瑋因為家中曾做過漁船維修,對竹筏、漁船都略懂,剛回家就被賦予重任、接下文建會「釣槽仔」重建工作,也成為他重回大海懷抱的契機。

從「釣槽仔」重建開始,廖大瑋投入漁村文化傳承,也協助推動鯖魚保育工作,與討海文化保育協會透過鯖魚文化季,傳達海洋保育理念。他說,鯖魚帶給南方澳繁榮,大家應該飲水思源,感恩牠(鯖魚)對家鄉的貢獻。

任職宜蘭縣討海文化保育協會總幹事期間,廖大瑋推動「一日漁夫」,讓年紀漸大的老船長,帶著遊客出海體驗與海搏鬥過程。他說,南方澳每位老船長,至少都有40、50年的捕魚經驗,讓他們拿起麥克風,海上故事永遠講不完。

去年年中,廖大瑋與7名「勇士」划著獨木舟,沿鯖魚洄游路線橫渡黑潮,耗時37小時抵達日本石垣島,不僅要為鯖魚請命,更宣示海洋資源永續的重要性。他說,台灣雖是蕞爾小島,但加上海洋就天下無敵。

廖大瑋希望扭轉台灣的海鮮文化,讓遊客到南方澳不僅是吃海鮮,而是深入巷弄,聽老船長說故事,探討海洋保育,「讓南方澳永遠是南方澳,不會有復刻版」!

2009年重現「釣槽仔」小船,成了廖大瑋重回海洋懷抱的契機。(廖大瑋提供)

2009年重現「釣槽仔」小船,成了廖大瑋重回海洋懷抱的契機。(廖大瑋提供)

南方澳文史工作者廖大瑋,致力於漁村文化的保育,常帶著年輕學員上船體驗漁民生活。
(廖大瑋提供)

南方澳文史工作者廖大瑋,致力於漁村文化的保育,常帶著年輕學員上船體驗漁民生活。 (廖大瑋提供)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人物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