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林黛嫚/文青理想職.原來我們是這樣不合時宜

2016/10/23 06:00

圖◎幾米

◎林黛嫚 圖◎幾米

我們這些人為什麼會聚集在一起呢?過了這麼多年,我還是想不出確切答案。也許施耐庵寫《水滸傳》,對於那一百零八個好漢齊聚梁山泊的個別原因,也是說不清楚的吧。

我始終不知道前輩是如何招兵買馬的,那個時候沒有人力銀行,副刊徵求編輯也沒聽說過公開招考,推而敲之,不外是從前共事過彼此合作愉快,於是邀到新單位來;或是內部同事、文友推薦,面談後覺得合適便留用;或是透過研究所教授推薦適任的研究生;也有報社內其他部門早嚮往副刊而終於出缺調過來的……在我擔任編輯的十年間,這種事不勞我操煩,等到我接任主編,面臨人事變動時,我不得不思考副刊需要什麼樣的工作伙伴這個問題。雖然由於報社人事一再精簡,在我擔任主編期間,遇有編輯出缺,應徵、補缺的事屈指可數,但終究曾有那麼一個階段,我們一起經臨的小時代。

我記得初入《中副》時,副刊編輯室有兩個獨立的辦公室,然後變成只有一間獨立辦公室,另一半編輯是在編輯部大辦公室緊鄰副刊的角落,然後只剩一間辦公室。當報社規模一再縮減,大樓一層一層出租出去,後來甚至整棟出售,賣給同是黨營事業的「中央電影公司」。房東變房客,副刊若擁有獨立辦公室未免奢侈,最後是在編輯部的角落以鐵櫃和書架間隔出自欺欺人的獨立空間,雖然同時期我參觀友報副刊的工作空間,比較下我們的工作環境並不算太差,純粹是「每下愈況」的情感作祟,尤其以當時報社的景況,副刊的人員編制還能維持主編、兩個文字編輯、一個專屬美術編輯的規模,實在不容易了。

在平面媒體還未式微的階段,報社工作尤其是副刊,對「文青」來說都是最棒的工作,所以除了特別原因,如出國深造或被其他大媒體挖角,算起來副刊的流動率不算高,偶有同事離職要找新人時,我總是請其他同事們幫忙留意,無法強調要找什麼樣的人才,其實是我自己也說不清楚。

英年早逝的C和《中副》的緣分很短也很長,他是個性積極、熱情生活的人,研究所畢業就主動寄來履歷表,希望有機會來《中副》工作,這種事並不少見,副刊不只是寫作者的文學花圃,也一直是愛好文學的青年朋友最想加入的工作園地,即便副刊從來未曾刊出徵人啟事,也經常有人寄履歷表來。我覺得C文筆不錯,便跟同事交代,有些座談紀錄或採訪的工作,也許可以請他幫忙。後來C寫作有了一點成績,也如願進入一家文學出版社工作,當副刊有位編輯離職時,便又想到C,但他因為新工作不及一年,這個時候離職對原單位不好交代而婉謝。又過了幾年,副刊有缺了,他終於成為《中副》一員,可惜時間太短,才四個月,報社說停就停,C大概是工作時間最短的「中副人」吧。

不管時間長短,類似這樣憑著直覺和緣分,陸陸續續一個「中副團隊」成形了,我們也許說不上做了什麼「豐功偉績」,不過除了版面上維持住《中副》的老招牌之外,我們也一起承辦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活動,經費艱難下續辦文學獎、評選十大好書、三次本島和一次上海的青年文藝營……

用什麼來記憶我們的小時代呢?當時因為兼編讀書版,許多出版社會寄公關書來,新書太多,每隔一段時間就得清出去,以免小小的辦公空間書滿為患。記得還曾經有位長官巡視報社時,走到副刊編輯區,我們有三面書櫃擺滿了書,還問了一句,「為什麼要這麼多書呢?」

通常要清理出版社贈書時,我會讓同事先挑自己想要的書,其餘的再讓報社其他同事挑選或整批捐贈出去。第一次做這件事時,有位同事認真看了我們清出去的書,像發現新中國一樣,發現副刊編輯不要的書都是暢銷書,而我們願意帶回家珍藏的書都是寂寞的文學書,他說:「原來我們就是這樣不合時宜。」

近日,好友的文化公關公司多年工作伙伴集合各種不同的理由同時離職,他處在徵求伙伴與訓練新人的忙亂中。好友的公司所做的工作大約是副刊扣除編版之外的工作,所以要徵求的伙伴的需求條件和副刊編輯有諸多重疊,我看著他面試應徵者的過程,油然興起一份幸福感,那是我和《中副》的同事們一起走過的小時代,所共同擁有的美好回憶。●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