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台灣祭儀牽水狀 日本學者跨海調查

2016/12/20 06:00

雲林口湖的傳統祭儀「牽水狀」,被認定是國家重要無形文化資產,吸引日本學者跨國來研究,今年該祭儀舉行時,雲林縣長李進勇(白髮者)親自糊水狀。(資料照,記者黃淑莉攝)

〔記者黃淑莉/雲林報導〕雲林口湖牽水狀祭祀文化源自一場突如其來的水患,奪走口湖地區上萬條人命的天災,引起日本國際災難文化學者好奇,透過台北藝術大學教授林承緯安排跨海到口湖訪談地方耆老及文史工作者。

口湖牽水狀祭祀文化是國家指定重要民俗及無形文化資產,雲林縣府文化處文化資產科長曾惠君表示,根據記載、1845年農曆6月6日大雨不停,隔天忽然狂風大作加上暴雨襲擊,奪走口湖、四湖等沿海地區上萬人性命。

緬懷在水患中罹難先人,每年農曆6月7、8日兩天,口湖、四湖3間萬善爺廟共同舉辦祭祀追思活動,包括超度科儀、放水燈及牽水狀、徒步挑飯擔祭祖、夜間萬人塚點燈等,至今已171年從未間斷。

縣府2年前委託林承緯調查口湖牽水狀祭祀文化資料,林承緯指出,當時他帶著30多位研究生在祭祝期間全程參與、體驗,發現不僅透過宗教科儀方式撫癒災害帶來的傷痛,更重要是告誡後代世人人與自然共存重要性。

林承緯表示,日本東北學院大學教授金菱清這幾年致力於日本311地震災後文化資產保存,聽到他轉述口湖牽水狀祭祀文化十分驚訝、好奇,帶著2位研究員專程來台,實際走訪當年水患發生地,並拜訪當地耆老、文史工作者。

林承緯說,311地震至今不到5年,日本仍著重在災後重建、災區民眾心靈輔導等,雖日本也有透過宗教方式的心靈撫癒,但與台灣超度、祭祀等方式不同,金菱清想了解經過171年,後代世人仍不間斷每年舉辦祭祀追思活動,年輕人怎麼看待祭祝活動等。

曾惠君表示,金菱清對牽水狀祭祀文化很有興趣,計畫明年祭典期間再來踏查,進而透過探索台灣過去對於口湖牽水狀的災害記憶,做為台、日學術交流。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