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吳晟/零用錢 - 下

2017/08/23 06:00

圖◎吳怡欣

◎吳晟 圖◎吳怡欣

5

家家有本不足為外人道的帳冊,每個家庭每個人各有不同的財務狀況和規畫。

我支持年金改革,並非「錢很多、花不完」,而是和我的鄉親、廣大的農民相較,基於社會公平、合理分配。我要坦誠相告,我將存款簿交給妻子不是處理「存款」,而是全權處理債務。事實上,我們家目前還背負上千萬元貸款。

1999年9月,母親過世,我們兄弟姊妹七人,二位姊姊二位妹妹和留居美國的大哥,都無條件放棄所有家產繼承權,給予我和弟弟均分。而弟弟無意留在鄉村,我遵照母親遺願,為了完整保全父母建造的三合院居家和田地,向農會抵押貸款二千萬元,將弟弟的一半持分,全部購買下來。

我的如意算盤是,子女各自有獨立謀生能力,無須我們操心,而鄉間生活簡單,開銷很少,我們夫婦一人的退休金,便已足夠支付生活費,另一人的退休金則償還債務,估計二十年左右便可以還得差不多吧。以我們經常勞動的身體狀況,應該沒有問題,萬一尚未還清債務,我們已離世,我交代子女,當然希望他們概括承受,承擔債務,留住田地;若是實在沒能力承擔也沒關係,不必勉強,「一坵田、八百個主人」,世事多變化,再大的帝國王朝,至多不過數百年,世間哪有哪片地,永遠屬於哪個家族所擁有?

我們夫婦繼承這片二公頃田地,並非做為經濟生產,而是種樹造林,經營樹園,每年必須動用數十萬元退休金和我額外「掙來」的零用錢,支付園藝工人協助整地、移植、修剪樹枝、清除藤蔓雜草等等工資。

為了具體實踐推廣種樹、種植台灣原生樹種的理念,2001年響應林務局獎勵平地造林政策,我家二公頃田地,種植三千棵烏心石、毛柿、櫸木、黃連木、樟樹等台灣原生一級木以及台灣肖楠、台灣土肉桂等幼苗,悉心照顧。

1980年我接受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邀請,訪問四個月,這是我唯一一次出國,至今,數十年來,我從不出國旅遊。退休後在這片樹園工作,成為我們夫婦平日最主要的休閒、「旅遊」活動。

十年成樹、百年成材。這片園區的幼苗逐漸成樹,綠蔭盎然。我們堅持絕不使用農藥、除草劑,地坡草類、蕨類及樹苗,十分多樣茂盛。有草就有昆蟲,有昆蟲就有鳥類,生態非常豐富熱鬧。

我們將這片樹園定位為「生態教育園區」,因為有生態池、自然遊戲區,有些安全顧慮,因此「半開放」給民眾自由閒逛,還有一間農舍,提供水電、茶具、茶葉,給鄰近農民鄉親來泡茶。教育單位及親子遊,可以和負責管理的協會人員、溪州尚水友善農產公司聯絡,請他們安排導覽。

十年成樹,多數種子植物,十年開始結果,落地自然發芽成苗,教導學子挖取樹苗做成盆栽,培育苗木,是我們園區生態教育活動,很受歡迎的「課程」。

我請人幫忙「就地取材」,製作了約五百個盆苗,毛柿為主,少數樟樹、烏心石等,整排置放在灌溉溝渠旁邊,便於澆水,免費贈送給「有緣人」,無論是朋友、學校、公司機構或來園區「參觀」,不相識的訪客。我只強調要種植在大地上,而不是做為盆景,並說明如何照顧。園區幼苗遍地皆是,我每年一次或二次補足被取走的盆苗,維持在五百盆左右的數量,供人索取。

我堅持只送不賣,無意自命清高,而是我領公教退休金,不是苗木商,不需要這份收入;我只有一份心意,既然念茲在茲推廣台灣原生樹種,自己不涉及營利,才不至於陷入「自賣自誇」之嫌,而節外生枝,減損「公信力」。

我希望子女留住田地,最主要是留住樹園林木,繼續成長,供大家遊憩。

6

愛子護女心切,人之本性,總想為下一代打造更好的經濟基礎,人之常情。然而,留多少財富給子孫才足夠?子孫才滿意?或者會留下多少紛爭,「人在天堂,錢在銀行,兒女對簿公堂」?芸芸眾生各有不同條件和打算,議論太複雜,我只想表述自己的生活態度。

身為公教人員,工作穩定、衣食無虞,醫療有一定保障(1995年之後才有全民健保),安心過日,我很知足,向來思考公眾事務,遠多於個人利益;追求社會意義與價值,遠超過計較「價錢」。

承續父母對我們的教誨,我一直惕勵自己,多留給子孫美好環境與品德,但我不留給子孫金錢。

養育子女長大,有自力謀生能力,我信奉林則徐的名言:「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易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則損其德。」

世間財富,追逐不完,無從比較。年輕時候讀過鄭板橋家書中有一段話,印象至深:「天下無產無業者多矣,我獨何人,貪求無厭,窮民將何所措手足乎?」雖然不合時宜,違背「經濟發展」成長再成長法則,但對我的生活態度,一直發生很大影響。

從這段話延伸而出,反映在我2000年退休感言的一篇文章〈青青校樹〉中:「退休了,我的心境可說既輕鬆自在,也有些歹勢(無須做事仍可繼續領取月薪),和各行各業同年歲的廣大人士比起來,好命太多了。」(發表在2000年6月15日,《自由時報》副刊。)

我的鄉親,多數農民、工人、小販……等基層民眾,確實每天沒做工沒討賺,就沒收入(沒飯可吃)呀!

我的觀念,有跡可尋。惶愧的是,我徒有內心「歹勢歹勢」,還是依循體制,並未想過主動棄領18%優惠。

2006年政府提出公教退休制度改革方案。依據我收到的公文,主要內容是:「每月退休所得,不得超過最後在職同薪級人員現職待遇之上限百分比,超過者,減少其養老給付得辦理優惠存款之金額。」以我為例,優惠存款之金額從一百五十四萬七千二百元,減為一百二十七萬四千八百二十五元,亦即每年退休金減少了將近五萬元。

「每月退休所得,不得超過最後在職同薪級人員現職待遇之上限。」這應該很合理呀!我寫了一篇文章:〈退休金縮水〉,表達了支持的態度。(發表在2007年1月23日《自由時報》副刊)。

沒料到這項小小改革方案,竟然引起教育界大大反彈,迅快串連集結,發動「十萬教師上街頭」大規模抗爭。

事隔十年,民進黨二度執政,積極推動多項改革,年金改革便是其中勢在必行的重要政策。反年改人士組成團體,發動一波又一波激烈抗爭。

其實,據我所知,不少公教人員贊同改革之必要,只是改革方案各有不同意見罷了。

我再寫一篇〈失栽培〉,發表在2017年2月27、28日《自由時報》副刊,以農民及公教人員雙重身分,回溯18%優惠存款的來龍去脈、歷史背景,我從多面向去探討,主要立論是:哪個族群沒有委屈?哪種行業沒有辛酸?哪個時代沒有不平?期待社會多些「同理心」。

很遺憾,多數「網民」、社會大眾,根本沒有興趣看文章,沒有耐性深入去理解,只憑網路新聞幾句聳動標題,未經查證的誣衊網文轉貼又轉貼。

唉!網路世界果然方便,可以快速表達意見,但有些語言,太草率、太片面、太輕易傷人,潛藏的人性陰暗面,肆意曝露、流竄,沒有什麼倫理可言,像我這樣年歲的庄腳老人,無端捲入網路是非,實在不堪承受,還是關閉了吧。

爭辯真傷神,我無意再做什麼議論。但我確實時時心存感激:一輩子得之於人者多,出之於己者少;因此常惕勵自己:取之於社會,還之於社會。多為大眾利益設想。●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