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與自己真誠對話 - 第十三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決審會議紀錄 2之1

2017/11/12 06:00

圖◎顏寧儀

時間:2017年10月6日下午2時

第十三屆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決審現場。

地點:《自由時報》一樓會議室

決審:阿盛、周芬伶、郭強生、鍾怡雯、顏崑陽(依姓氏筆畫排列)

記錄◎董柏廷

攝影◎胡舜翔

圖◎顏寧儀

會議開始,先由林榮三文化公益基金會執行長蔡素芬報告收件情形,本屆共收到三百六十七件來稿,由王盛弘、李時雍、言叔夏、周昭翡、房慧真、孫梓評、陳夏民、楊隸亞等八位委員分四組進行初審,選出四十二篇作品進入複審。初審委員得以不限篇數,推薦心中值得進入決審的篇目,於複審時參與計票。再由胡金倫、劉梓潔、鍾文音等三位複審委員,選出十五篇作品進入決審。決審委員推舉顏崑陽擔任會議主席,並針對本屆作品發表整體看法與評審重點。

郭強生:作品題材同質性高,寫成長與家庭創傷較多,感覺寫作者年紀較輕,以前有「留學生文學」,現在則有「研究生文學」:文學科系出身,有點文青調調,文字帶有某種腔調,但那腔調很多是模仿而來並非自發的。篩選過程中感覺困難,因為無論題材或文筆,相似性太大。好的散文應是跟自己真誠對話的過程,生命中經驗過的任何事,寫作者只要能抓住一個點,並在那一點上與自己好好對話,就會很精采。但這批作品多是敘述很多外圍的事物,與自我的內在對話較為缺乏。

鍾怡雯:我反而覺得這次作品滿好看的。第一次擔任決審,我看得很仔細,發現幾點:第一,研究生文學是其中一種類型。第二,疾病書寫。作者從不同角度處理「病」,有些把病寫成配角,有些則做為主角。第三,回到散文基本面,書寫生活,從中又能再細分為兩種:一種是自我對話,一種是特殊經驗。然而,無論怎麼寫,最終還是要回到「如何深刻表達生活」上,此外就是其思考與觀點。我也注重「情感深度」,最後才看文字表達是否精準。我並不是太在意題材,若文字基本功與架構能力無法駕馭想寫的題材,還是等於零。

阿盛:若要再細分,本屆作品題材還是不盡相同,此次評審最大的感受是,沒看到比較「奇特」的文字技巧,也沒有難以理解或費腦筋的作品,是不錯的現象。我樂見書寫生活的散文,不管是描寫情感,或是生活周遭各種各樣的人事物。以往看到以文字取勝的作品,通常會斟酌一下,因為文字技巧我並不很在意,較注重作品內涵,能否讓我有相當程度的共鳴或感動,看作者是否足夠真誠地展現情感。

周芬伶:可能是競爭很激烈,進入決審的這幾篇作品水準差距非常小,書寫策略也有所不同。以前寫法充滿戲劇性,或是找一個特異的題材,但這次不管寫法或題材都過於安全,因此作品就難有特殊性。我的取捨點在於:作者有沒有寫作的潛質,具不具未來性,寫出來的東西有沒有說服力,甚至是否能代表這個世代的書寫模式。

顏崑陽:跟去年相較,今年很難看到令人眼睛一亮的作品,差距真的不大,沒有什麼特別突出之作,使我在排名時斟酌很久。散文是最古老的文類,也是最平常的文類,會寫作的人基本上都能寫個幾筆,差別在於寫得好不好而已。主要從日常生活、切身經驗開始,因此寫親情、家庭、成長過程的作品比例較高,新拓的題材反而少些。寫生態的作品只有一篇,寫同性戀的作品兩篇,其他相當多是日常生活經驗。創新本身可以是找尋新題材,拓展讀者閱讀尚未達到的部分;也可以是舊題新寫。親情是每個人都有的經驗,可以找不同的角度切入或是透過不同形式表現,但今年看不太到創意部分,普遍來說缺乏深度,表象描述多了,能透過深入思考以開展讀者新觀念的作品較少。

經評審協商,決議首輪每人不分名次,圈選四篇,結果如下:

三票作品

〈不散〉(周芬伶、郭強生、顏崑陽)

〈玫瑰之夜〉(周芬伶、鍾怡雯、顏崑陽)

〈安島島民之死〉(阿盛、周芬伶、顏崑陽)

二票作品

〈男人的手肘〉(郭強生、鍾怡雯)

〈神在〉(阿盛、周芬伶)

〈水火戰場〉(阿盛、鍾怡雯)

〈蟻路〉(阿盛、郭強生)

一票作品

〈他〉(郭強生)

〈格列佛〉(鍾怡雯)

〈沙漠〉(顏崑陽)

○票作品

〈小組聚會〉、〈女兒〉、〈針〉、〈不如我們重新來過〉、〈邊走邊寫〉

未獲票作品不列入討論,評審針對一票以上作品討論優、缺點。

一票作品

〈他〉

郭強生:從沒看過一篇散文講自己的父親被槍決,作者用很淡的筆法寫司法的問題,與其他的作品寫成長創傷相較,只有他能跳出自我的損壞。我滿喜歡這一篇。

阿盛:我查了一下台灣司法史,沒查到文中敘說的案件,因為是散文,所以我比較要求真實性。且就內文所言,平均一個月要出庭一次,基本上也不太可能。另外,從民俗觀點來看,槍斃以後才祭拜天地,也說不通。

鍾怡雯:句子都很短,讀起來感覺急促,行文太乾澀。短句會有短句的效果,但這篇沒有做出來。

周芬伶:這題材如果努力寫一定會成功。如果我來處理,可能需要一本書,但作者只用單篇,反而讓讀者難以進入事件所要表現的情感。只知道是隔了一個距離去處理,這也許是作者的創意,但處理得不夠好,有點可惜。

郭強生:確實,我也擔心此篇是否為虛構,我願意放棄。

〈格列佛〉

鍾怡雯:此篇寫當上父親後又罹患憂鬱症的感覺,道出性格陰暗面,格列佛的譬喻也滿好的,把意象從頭貫串到尾,同時自我調侃,不讓自己完全陷溺病中。不過,設計感太強,讓我有點遲疑,這篇我不堅持。

〈沙漠〉

顏崑陽:這篇我要請各位再重新考慮。題材是年輕人會關注的,把考試失利的挫敗和男女之情的挫敗交織一起,並用沙漠意象隱喻個人處境,文筆簡練流暢,節奏靈活,轉折自然,所要抒發的感情含斂,有淡淡的哀愁,不灑狗血,雖然個人性較強,也沒有闡述太了不起的深刻道理,但若體貼到這階段年輕人面對自己人生的狀況,也算寫得貼切。文字很好,真誠、無造作。

阿盛:當然可以體會作者真誠地寫出內心的狀態,但我覺得入選也可、不入選也行,不入選的理由是,似乎單調了些――考試考不好,跟戀人發生一些事,在年輕人心中是大事,可以理解,但形容為沙漠,會不會稍微過度了呢?

二票作品

〈男人的手肘〉

郭強生:這是唯一一篇有真實幸福感的作品。作者經過什麼創傷、如何克服,都可讀到過程,其中他用了一個很好的技巧:不直接告訴我們父親已經過世,而是淡淡地說跟男朋友回老家發現一袋生芽的蘿蔔,原來那是父親最後留下的蘿蔔――這個處理很真實,讀了很受感動。文字自然,沒用很多大敘述,只用短小得有如蒙太奇靈光閃現的片段連接,是一種悼念文的新寫法,我很欣賞。

鍾怡雯:我喜歡這篇的生活感,用局部手肘代替全部,藉由情人手肘動作就能知道料理什麼食物,觀察非常細緻。從頭到尾用紅蘿蔔的意象貫穿,包括最後父親過世,這袋紅蘿蔔也成為一種提醒,非常自然。照理說這類題材應該要灑一點狗血,但他完全沒有,而是從現在的生活去回憶爸爸,等於轉了兩、三折,看起來隨性的寫法其實很困難,也能適時帶出生活化的語言,讓悲傷題材具有輕快感。

阿盛:我覺得這篇不是很寫實,假設只是一、兩次蹲著觀察還可以,但每次都蹲著有點不太真實。另外有個疑點:何以廚房還留下一袋發芽的紅蘿蔔,就是離婚的老爸還愛著媽的證明?少了明確線索,我沒辦法被說服,還是我太鈍了呢?

郭強生:前面提到,小時候因為母親喜歡紅蘿蔔,所以老爸經常做紅蘿蔔料理,但「我」其實不愛;後來母親跟別人跑掉,「我」本來以為可以不用再吃紅蘿蔔,但老爸還是堅持料理紅蘿蔔,就是不要讓「我」忘記母親,而也在最後才終於了解父親的心理――沒有說出口的這件事,是埋藏了一輩子的。

周芬伶:其實我非常想選這篇,後來沒選是覺得好像還缺少了點什麼。同志書寫到現在可以出現非常自然、生活化,又帶有那麼一點情欲的作品很不容易。這篇的開頭跟結尾都用了小說的筆法,但覺得需要更長的篇幅,才能把父親的故事跟作者現在的愛情銜接起來,若能再多一些這部分的描寫就好了。

顏崑陽:這篇我給它的評價也不低,不過,通篇採取較像小說的筆法,我認為不管場景敘述或是動作的描寫,都應該要跟主觀情緒有相當程度的暗示或呼應,這篇充滿很多微細動作,但我不太明白那樣寫是要暗示什麼心理?作品最終還是要回到表情達意,所有場景跟動作都應該聚焦想表現的主題。這篇寫得瑣瑣碎碎,較難帶領讀者進入感受,像是一顆鏡頭固定在那,捕捉各種細碎動作。當然,這是一種風格,但我還是想從作品中抓到能感動人的情意。

〈神在〉

阿盛:先寫父母的宗教信仰,以及信仰所帶來的哲理與痛苦,再寫自己對特定宗教信仰的看法,兼涉各種願望與祈求,頗有人味,文筆沒有太多矯飾,讀到後面,小孩所受的心理折騰,對應父母親的宗教狂熱,讓我很有感觸。向神許願、見神就拜,是日常生活中人們會做的事,而文章裡表達的願望也都很平凡,頗能打動我。

周芬伶:這篇屬於傳統寫法,敘述直接,把想表達的核心清楚說出來,沒有任何讓人費猜測的地方,但問題也可能出在這裡,少了空白讓讀者思考,情感也比較滿。從父親的信仰到她的信仰之路,從一開始極度懷疑到叛逃,最後自己也走向信仰,才終於體會信仰的意義――清楚表達出信仰之於人的意義。

郭強生:我還算喜歡這一篇。從中能看到敘述者一生的轉變:父母以宗教為名義教養小孩,孩子也有其心理掙扎,最後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信仰。全篇經由文字敘述進到讀者內心,而非只是說教。寫得很淡,卻寫得真實,將紅塵世界、假神明世界跟最後找到的自己的世界交織,是其優點。作者想批判的其實不是神,而是人――只是,談信仰的作品會否太主觀呢?是我唯一的遲疑。

鍾怡雯:我對文中的轉折有點疑惑,因為主述者的爸媽在她童年時,就加入宗教團體,更用這樣的價值觀去養育她,等於她是一直受宗教影響的,後來她自己也去拜民間信仰,但這中間缺少一個強而有力的轉折。此外,寫法有點過於生活化,若要把這題材寫好,應該要思考用什麼方式寫出來是最有力的,但到了後面變成論述,感覺就有些弱掉了。

顏崑陽:作者從自己的經歷敘述怎麼走入世俗與宗教信仰,受到父親的家暴,起因還來自迷信,之後又在學校遭受霸凌,一個不斷遭受挫敗的人生,當然會轉而求助宗教信仰。但我在讀的過程中不太被感動,因為敘述手法有點樸拙,一路下來平實敘述,段落很長,節奏感遲緩、沉悶,少了靈動感。

郭強生:作者且意在言外,寫出台灣對宗教的信仰有一點走火入魔的狀況,只是沒有直接批判。(待續)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