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自由副刊】瓦歷斯.諾幹/【影想】 水社化蕃

2018/08/14 06:00

照片出自日據時期台灣老明信片,約1920年拍攝。

文.照片提供◎瓦歷斯.諾幹

這張明顯專為「拍攝」而裝扮的邵族三位女子的相片,有意在「化蕃的由來」告示牌前站定,也透露了早在1934年(昭和9年)時已被日本台灣總督府定位為歸順漢人文化的蕃族――化蕃,即承「德被教化」的帝王文化,那就不難想像國民政府將邵族主要聚落更名為「德化社」了。

每隔幾年,我都一定要到日月潭走走,並不是因為《重修台灣省通志》將日月潭的「雙潭秋月」列為台灣八景之一而去觀賞,我認為這只是閒人雅士的某種勾當之一,我只是喜歡和邵族的友人敘敘舊,聽友人指著這處那處曾經是邵族的某人某事,事件過了幾年就成舊聞,舊聞飄散在湖面就成了傳說,傳說流迭山林就成了神話,而神話最後僅供人憑悼,這就是日月潭邵族的現實。

某日秋節傍晚,我們在已然縮小的拉魯島打嘴鼓,友人念了一篇微小說,說是讀完總要讓他痛哭流涕,但流過淚的心房就像下過雨的老天,好療癒。篇名是〈地圖〉:

我手上攤著一張地圖,地圖是精細的二千五百分之一縮圖,你幾乎可以觸摸到地圖上的河流、山脈、日據時期盤踞在高處的駐在所、一群特別巨大的樟木群像。

經過一百年之後,這張標示著傳統領域的精細地圖,卻讓我無從辨認眼前所見,目光所及早已空無一物,只有低吼的風吹著蒼涼的時光氣息。

這其實是我寫在《瓦歷斯微小說》書中一篇微小說,我很能感受友人的喟歎。歷史上的邵族(Thao)原居住在埔里盆地、魚池與日月潭地區。1815至1849年,從郭百年事件到「草地主」的出現,郭百年得官府示照,於是擁眾入山,先於水沙連界外社仔墾番埔三百餘甲、由社仔侵入水裡社再侵墾四百餘甲。復侵入沈鹿,築土圍,墾五百餘甲。受漢人墾殖的影響,一部分遷往沙興里,另外一部分則遷往水裡社。1850至1874年,漢人開墾的延續,雖出現了許多原住民與漢人之間土地的契約買賣,不過大多仍屬於非法狀態,這時期邵族從卜吉社遷到珠仔嶼。1875至1895年,清廷在開山輔番政策之下,日月潭的漢人已經無所不在。日殖時代的1896至1934年間,日月潭地區經過了數十年漢人開發與墾殖,已經成為一個以漢人為主的區域。邵族人則從貓蘭、大茅埔、小茅埔、新興庄等地遷回石印,頭社人則遷至大平林。石印一帶的居民亦有遷往日月潭,東部的竹湖最後還是選擇回到石印。這種原本散居的狀態,最後使日月潭邵族人又再次聚住在一起。現今,邵族僅存兩個聚落中,即德化社與大平林,是目前邵族最大的聚地。

而今,這樣的「地圖」也已經不復可尋,我希望邵族有個人能施以魔法,像愛德華多.加萊亞諾在《擁抱之書》〈預言之二〉中的愛蓮娜一樣,我只能以這篇故事安慰我的朋友。

愛蓮娜夢見保管火種的人。是一些老婦人,一些非常貧窮的老婦人把火種藏在城郊的廚房裡;需要火苗的時候,她們只要輕輕地向手掌心吹一口氣,就行了。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