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徵文大拼盤〉食安地雷 自己把關

2018/12/16 06:00

圖/黃鼻子

一次次的食安風暴,大家一定要記取教訓,別風頭過了,又忘了一乾二淨,家人的健康,真的只有自己能守護……

圖/黃鼻子

〈心態要調整〉別只看價錢 少吃加工品

文/皮諾丘(台南市)

食安問題是台灣人喜歡好吃便宜又大碗的扭曲心態之下,所衍生的畸形產物,我們都知道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一個每天花8個小時熬火鍋湯底的老闆,每鍋賣150元被客人嫌貴;而一個用化工材料調出來的火鍋湯底,每鍋只賣100元,大家趨之若鶩,試問還有哪個商人願意老老實實地做生意呢?

食品到底有沒有問題,一般來說從外觀難以判別,大抵來說,外觀死白乾淨過頭的,就是有使用二氧化硫漂白的疑慮,丸子和蝦子吃起來有爽脆口感,也是加了硼砂的原故,至於外面的火鍋湯底,就更難以判別了,之前有人做過實測,結果多數人覺得用化工原料調出來的湯頭,比用大骨熬出來的鍋底好喝。

總而言之,食安問題不可能完全消失,國人要避開這些地雷的根本解決之道,就是多吃看得出原貌的食材,像是附有果皮的完整水果,少買加工過的食品,像是魚餃、燕餃、蛋餃等火鍋料,最好食材附有產地證明,不要貪小便宜,盡量買大廠的產品,如此一來,就算不能百分百保證沒有問題,至少風險可以降到最低。

〈別獨沽一味〉產品換著買 分散風險

文/劉洪貞(台北市)

記得好些年前,鄰居的郭媽媽自己用生蛋黃做沙拉,結果她兩歲的小孫子吃過後,一直拉肚子而且高燒不退。一開始醫院把它做一般腸胃炎處理,但始終不見效。後來做了細菌培養,才發現是因為蛋黃帶來的細菌感染。

從那次以後,我買雞蛋都買洗過盒裝的,它比零售商的乾淨衛生。而且每次買不同的產地來分散風險。買雞蛋如此,買其他的食品,如魚肉、蔬果我也用這樣的方式處理。

食品這樣,蔬果也不例外,每個商家都會在同一個產區進貨,若有農藥超標或水質因接近某工業區而有化學毒物,都會讓消費者受到傷害。

所以每隔一段時間,換個品牌或換家商店購買食品,都要比固定一家買,會對食品安全有更大的保障。

其實,對於一個掌廚的主婦來說,為了全家人的健康,無不戰戰競競採買和煮食。但只要黑心商人不消失,不顧商業道德,一直用不同的方式來欺騙消費者,說實在的,我們也防不勝防!只求商人謹守商業良心,消費者才可安心過日子。

〈外食族守則〉留意廚房內部 從細節觀察

文/梁允綺(高雄市)

自己開伙似乎是確保食材鮮度和衛生最簡單的方式,但對許多忙碌或是不擅廚藝的族群而言,外食已經成為一個不可避免的選項,又該怎麼趨吉避凶?

個人採取的做法是留心餐廳的環境衛生,特別是備餐空間,如果廚房不是開放式設計,也可以透過去洗手間走動的方式增加對內部狀況的了解。若餐廳的後門臨著巷道,我也會特意在周邊繞繞,畢竟這樣一來很可能就會看見平日在店內難以瞧見的畫面,像是廚房如何處理食物和廚餘、餐具清洗以及垃圾包裝等等細節。

另一個更簡單判別食安狀態的捷徑,則是注意餐廳的老闆和員工們是否肯吃自家店內的食物,因為對客人而言,如果內部人都敢放心地享用餐點,那將來再次光顧的信心也會提高。

我也會盡量選擇攝取天然,而非經過許多加工程序的食品,點菜時減少需要油炸和濃厚調味的餐點,用餐時透過餐具改變來提高食安保障,像是請店家用瓷碗或不銹鋼碗盛裝熱湯,外帶時盡量避免讓熱食直接和塑膠製品接觸。

〈健檢給警訊〉三餐自己料理 拒絕外食

文/達也(台中市)

「你會不會太誇張了呀!連蘿蔔糕都自己做。」每次只要看到我帶的便當,同事總會莫名驚呼。

還記得在3年前那次的公司體檢,居然驗出了脂肪肝和膽結石,看著一堆紅字的報告,一開始很不以為意。但半年後就因為膽結石開刀住院,才想起以前三餐都是媽媽做好,後來因為工作忙錄,可以說是餐餐都外食,驚覺是外面的食物造成了我身體出毛病,讓我不得不注意食安的問題。

為讓自己吃得健康,所以開始帶午餐便當。但吃得安全,可不是只有好手藝就可以解決了,所以決定早餐也自己來,自己買黃豆做豆漿。平常炒菜的油,用豬油自己炸才安心;至於一些比較好種的蔬菜,我也開始自己種。

每每同事和朋友聽到我是這樣料理三餐,除了直呼誇張,也看不太到別的反應了。而我也只能聳聳肩回應:「沒辨法,我怕死嘛!自己煮總是比較健康囉。」

〈飲料界祕密〉只看價錢 未必你賺到

文/木子原(桃園市)

台灣人總追逐便宜還要更便宜,企業要cost down,商人連人民食用的商品也一直「cost down」,買到便宜的小吃或飲料你還會沾沾自喜嗎?可能連你的健康也會直接「死當」了。

因為之前想開飲料店,所以接觸調製飲料的化學用品跟製作過程,讓我根本不敢再喝「非」鮮奶調製的手搖飲料了。我們從小到大最愛喝的珍奶,那種最傳統的滋味是靠一種叫做「植脂末」的奶精粉製成,成本異常便宜,所以一杯就算只賣25、35元,消費者認為很便宜了,對業者來說仍是暴利,因為你根本不敢想像這樣的化學奶精成本有多低,更別提「排便聖品」早餐店的大冰奶了。

就算是喝果汁或茶飲這類「看似」原料和做法透明,但裡面加的糖精總是有那麼點不健康。

所以現在如果要解饞,我寧願花多點錢買一杯鮮奶製成的奶茶或黑糖粉圓。茶也會直接挑用茶包泡製的。因為已經親身「知曉」了飲料界的箇中祕辛,所以我對這塊已經形成了保護膜和應對方式。

〈只買好東西〉群組分享 呷好倒相報

文/蘇玉山(新竹市)

近年來大家都非常關心食品衛生,我都和同學、親友、網路群組討論、交換資料,希望獲得正確信息,並探詢良好產品的品牌產地,馬上把問題食品列入「拒絕往來戶」不買了。

網路群組的消息很快,但是假消息很多,所以組規不得傳假消息,否則公布姓名並除名,傳消息必須註明來源日期才有根據。

上次雞蛋驗出含普芬尼農藥案件,媒體報導台灣許多西部養雞場中鏢,東部養雞牧場都沒問題,我家都改採購東部養雞場的雞蛋力求吃得安心,可是該種雞蛋供應較少不容易買到,而且價錢較貴,這也是個問題。

我家有一些空地用來種有機蔬菜,吃起來最安心,常和親友交換青菜,我還孵苜蓿、綠豆、黃豆、黑豆等芽菜,營養衛生又好吃,大家可試種青菜,用箱子也可以種得很漂亮,衛生還可省些菜錢。食品萬萬種,檢驗起來費時費力,建議全台各地食安機構分工負責抽驗某些產品,驗出某種品牌出問題,分銷全國各地的都一樣,可迅速通令下架把關容易,業者也會自行檢驗提高警覺,讓食物品質有保障。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