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產經評論 〉粵港澳大灣區將成為世界級灣區?是商機還是泡沫?

2018/05/21 06:00

港珠澳大橋更是灣區大動脈,連接香港大嶼山、澳門半島和廣東省珠海市,於2009年12月開始動工。圖為香港立法會大樓。(歐新社)

●陳子昂

「粵港澳大灣區」為1980年代之後,台商最早前往中國投資的地方,迄今仍是台商在中國匯集規模數一數二的重鎮,未來的發展,與台灣關係密切。

根據經濟部統計,截至2017年7月止,台灣投資廣東件數累計共13,016件,占台灣歷年對大陸投資件數的30%,為件數排名第一;投資金額累計313億美元,占台灣歷年對大陸投資金額的18%,居投資金額第二位。

德勤(Deloitte)管理諮詢公司於2月初發布了研究報告,評估相較於美國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和日本東京灣區這全球三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極有可能成為下一個世界級頂級灣區。

港珠澳大橋 1小時生活圈

粵港澳大灣區約有6,618萬人口,人均GDP達20,255美元,產值約1兆3,400億美元,以不足5%的人口創造了全中國12%的經濟總量。德勤管理諮詢公司更指出,灣區的「深港核心區」是全中國大陸人口密度、資金密度、國際專利密度最高的區域;再從其擁有的占地面積、常住人口、經濟總量增速、港口吞吐量和機場通航量均超過現有三大灣區。預計2030年灣區內產值將超越全球三大灣區。

而港珠澳大橋更是灣區大動脈,連接香港大嶼山、澳門半島和廣東省珠海市,於2009年12月開始動工,2018年2月全部路段竣工,並成為世界上最長的6線行車沉管隧道,及世界跨海距離最長的橋隧組合公路。再者,連結廣州、深圳和香港間的高速鐵路也預計於2018年第3季通車。未來香港、珠海、澳門三地往來可以達到僅約1小時的行車時間,不需要再繞道深圳和虎門,使港珠澳形成「1小時生活圈」。

大灣區產業 台商掌握契機

在交通物流方面,除港珠澳大橋外,粵港澳三地的機場、港口將對接東南亞、南亞及其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使灣區成為「一帶一路」政策中海路與陸路的交會點;在交通運輸網路的無縫接軌與高效流通,也將增進該區域對外貿易、鐵路、公路和航空物流業之發展,同時有助於珠三角產業向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進一步升級。

從金融科技而言,聚集了諸多金融科技人才和產業的深圳,則可以藉助互聯互通機制,將雲端運算、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慧、電子支付等新興技術與香港具高效率及穩健的金融基礎設施、完善的監管及法律制度相結合,從而提升區內金融機構及工商業的營運效率,協助業界開拓新的商業模式。

因此,大灣區目標為發展成全球先進製造業中心、重要創新中心以及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其區內所提出的策略,主要是為了促進珠三角地區的區域融合,並藉此提升整體經濟競爭力,藉由區域間的優勢差異、提供功能互補,並在完善的交通體系下,資源無縫對接。

大灣區風險 勞動力衝擊大

港珠澳大橋通車後、珠海區位優勢提升,雖可帶來珠海地區房市成長及繁榮,卻將導致珠海面臨巨大挑戰、物價房價高漲、產業發展不均等問題。事實上,大灣區發展仍存在許多阻礙與困境,如:港澳的簽證政策、在港修建高鐵項目爭議,以及境內的資本管制等。未來大灣區居民恐將面對過度擁擠、重度污染和交通堵塞等城市問題,同時居民在就業、商業和房地產市場上也將受到無可避免的衝擊。因此,大灣區要如何進行區域經濟轉型、協商並解決企業及勞工問題,值得持續觀察和深究。

由於人口老化及人才結構的轉變,將更凸顯珠三角勞動力短缺問題。根據報導,2016年廣東省有高達300多起工人集體停工事件,其中80%發生於珠三角地區,工人的訴求包括:加薪、提高補貼、反對裁員、遷廠及併購等產業轉型相關的企業行為。

因此,就人力成本與都市發展觀察,金融環境緊縮,貸款變得更加困難,當工人工資提高,將導致低端企業被迫遷廠甚至是倒閉,除非運用技術創新提高企業競爭力。但是大灣區的土地、物業及人工成本過高等負面影響,將制約企業的創新與發展。由此可見,即便三地各自形成產業鏈、差距逐漸縮小,卻也出現了重複建設、功能重疊的問題,都將導致城市間的競爭愈趨劇烈甚至造成惡性競爭與資源浪費。

在區位選擇上,對於計劃遷廠的企業來說,柬埔寨、越南等東協國家低廉的勞動力和優惠的稅收政策,將比大灣區擁有更強的吸引力,這些海外地區也具有較好的經濟發展前景,這都將造成大灣區市場發展的極大威脅。

(作者為資策會MIC資深總監)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