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人物專訪〉原見精機董事長蘇瑞堯苦蹲8年 讓機器人有觸覺

2018/07/16 06:00

原見精機董事長蘇瑞堯。(記者陳炳宏攝)

記者陳炳宏/專題報導

原見精機董事長蘇瑞堯(左一)、總經理盧元立(左二)及其產品研發銷售團隊。 (原見精機提供)

去年才從工研院獨立出來的新創公司「原見精機」,在5月初的「台北國際智慧機械暨智慧製造展」中,展出全球獨家的機器人安全皮膚(機器人觸覺感測技術),這項成果讓「機器人有觸感」,但成功的背後卻充滿辛酸,研發團隊一度白天解散找工作溫飽、晚間再集合繼續打拚。

《原見精機》參加「台北國際智慧機械暨智慧製造展」,展出「機器人觸覺感測技術(安全皮膚)」,右起董事長兼策略長蘇瑞堯、產品經理韋舜文、總經理盧元立。(資料照)

原見精機董事長蘇瑞堯指出,預估安全皮膚未來全球應有超過18億美元(約台幣552億)市場規模,但開發這個獨步全球的技術,是由6人團隊歷經8年努力,在大家不看好的情況下,堅持到最後,研發成功,終於獲得工業機器人國際大廠認同。

機器人依靠行程控制 系統無法偵測

蘇瑞堯表示,當前的工業智慧機器人,若要在市場上找到厲害的感測器輔助當視覺、聽覺,相對容易,但卻沒有可量產的觸覺感測器,當機器人靠「行程控制」夾取物品時,一旦設定距離後,有沒有夾到物品、或是有沒有夾壞物品,其實控制的系統無法偵測。

蘇瑞堯說,工廠裡仰賴大量人力,但市面上機器人設計時卻都沒有考慮到與人協作的情境,因此也忽略了可能會遭遇的碰觸問題,如果要挑戰的是10年後的科技趨勢(megachange),光學檢測與透過觸覺的組裝能力將是機器人不可或缺的功能。

機器人有聽覺有視覺 唯獨沒有觸感

為何過去機器人身上都沒有觸覺?蘇瑞堯說,機器人身上的感測器,需要符合輕薄靈敏、耐撞,且價格不能太貴,過去英國曾有類似產品,但成本太高,無法量產,所以原見的目標是將感測器的成本控制在機器人價格的1成左右。

蘇瑞堯說,8年前在工研院內尋找創新前瞻科技專案題目時,當時的工研院機械所所長胡竹生提出的方向是,「開發8到10年後,機器人需要的功能」,從大趨勢來看,機電整合的機器人,勢必逐漸普及,感測器成為不可或缺的關鍵,但當時已經有人開始研究視覺、聽覺感測器,唯獨觸覺感測器仍是未開發的處女地。

團隊白天解散找工作 晚上集合打拚

但所有研究直到3年前才開始進行商業模式轉型,研發團隊一開始4個人,一度成長至6人,但2年的科專計畫6年前就結束了,不過既然已經看到未來需求,不繼續研發太可惜。蘇瑞堯說,在沒有計劃支持下,最後1個人離職,剩下5個人又分屬不同單位,其中3個人白天接其他計畫,晚上下班才能加入打拚,在實驗室待到凌晨1、2點回家、早上7點多點又進辦公室上原本該上的班。

蘇瑞堯激動的說,現在機器人有麥克風(聽覺)、也有攝影鏡頭可以做人臉辨識(智慧視覺),如果可以幫機器人裝上觸覺感測器,再過10年或15年,機器人觸覺可能會非常普及,但當年卻因為沒有人認為機器人是需要觸覺,所以當時的計畫,2年後就不做了,然後自己還得找其他計畫來養活自己跟另一個同事。

蘇瑞堯知道機器人要越普及、越友善,一定要有感應皮膚,也知道有技術可以做出來,甚至當時科專計畫也做出來過,剩下的是怎麼更快的做出更好的安全皮膚而已。但機器人視覺、聽覺,都有現成的元件可用,而觸覺卻是要從感測器材料、製程開始開發著手。

原見觸覺感測新技術 人機協同作業

「我要證明機器人皮膚是可以做的,就算傾家蕩產都要把它做出來」,蘇瑞堯說,當這個技術普及後,就會再生出一個機器人觸覺產業,包括「觸覺感測」、「觸覺AI」、「觸覺應用」,會把機器人帶往另一個完全不同的層次。

以前機器人在工廠工作,周遭一定要有柵欄。但原見以觸覺感測技術,賦予傳統機器人靈敏的表面觸覺,並且在人靠近時就會自動降速、發生碰撞時立刻自動停止,實現人機協同作業,同時維持機器人原有的高效能作業狀態。

蘇瑞堯說,原見目前已經與大部分的工業機器人大廠合作,接下來系統整合商應該要開始思考,人與機器人可以更親密的工作時,應該要如何改善現在的工作流程,甚至當服務型機器人可以在家幫忙洗盤子端咖啡時,可以把皮膚感應移植到機器人身上,確保與人互動時,不會傷害到人體。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