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封面故事-衍生性商品〉保險保不了?氣候衍生商品賠你

2018/10/22 06:00

日本關西今年夏天豪雨不斷,遊樂園、旅館生意變差,保險公司不會提供理賠,氣候衍生商品能賠給你。(美聯社)

記者羅倩宜/專題報導

氣候是一門高風險的生意,只要出現異常,幾乎各行各業都受影響,農業、能源、觀光、建築、旅遊等無一倖免,因此氣候也從環保議題成了經濟議題。有風險,就須要避險;雖然氣候保單還是企業最主要的避險工具,不過氣候衍生商品在20年前開始出現,發展至今,保單賠不到的範圍,它能賠給你。

1997年,全球第一筆氣候衍生金融商品的交易發生在美國店頭市場,它將一天中不同時間的氣溫編成指數,方便電廠、油井、主題樂園及食品商等對氣候敏感的產業進行避險。隨後幾年間,氣候衍生商品就在美國形成了80億美元的產業,此後一路壯大。

保障低風險、高發生率事件

這類金融商品的作用是什麼?主要是彌補保險的不足。氣候保單通常是針對「高風險、低發生率」的事件,例如十年難得一見的颶風。但氣候衍生商品就能針對「低風險、高發生率」的事件提供保障,例如北美今年若是暖冬,比歷史平均值高出5度,暖氣用量減少,電廠儲備的天然氣或煤就會過剩;或者今年夏天日本關西豪雨不斷,遊樂園、旅館、甚至航空公司的生意就會變差。保險公司並不會因為生意變差而提供理賠,因此氣候期貨和選擇權就有了市場。

最早來自電廠彌補損失需求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在1999年率先推出在集中市場交易的氣候期貨及選擇權,將美國15個城市、歐洲5個城市的氣溫編成冬天(HDD)和夏天(CDD)兩種指數,如果冬天氣溫高於歷史平均值華氏65度,家庭暖氣的用電量減少,電廠營收下滑或庫存增加,但事先買進的冬季氣溫指數價格就會上漲,略為彌補損失。若當年冬天是嚴冬,氣溫低於華氏65度,則指數價格就會歸零,而買進此商品的電廠,因為營收好,也不須依賴期貨的獲利來彌補損失。

隨後以同樣模式發展出雨量、降雪、風力等指數,都是針對特定產業的需求設計出的商品。最近期的應屬2015年才在美歐上市的風力指數。主要是歐洲國家十分仰賴風力發電,例如德國就有12%能源來自風電,一旦風平浪靜或暴風來襲,都將使風電供應不穩定,風力期貨指數也應運而生。

因應再生能源新商品:風力指數

不過,由那斯達克推出的德國風力指數自2015年推出以來,迄今每月最高交易量也只有數十萬歐元。期貨商表示,「雖然歐洲電力公司都認為對氣候避險很重要,但氣候衍生商品,尤其是風力,畢竟還在發展初期。」同樣也推出風力期貨的歐洲能源交易所則認為,商品才發行沒幾年,不會用交易量來定成敗,因為當初設計這種商品的目的,就是要讓再生能源更進一步整合到金融市場 。

在台灣,降雨頻繁且颱風季經常造成損害,也有專家呼籲比照國際經驗,由保險公司或再保公司發行巨災選擇權、巨災債券,若天災未發生,投資者可回收本金還有利息;而一旦颱風或天災出現,風險可由廣大的投資者承擔。

一手掌握經濟脈動 點我訂閱自由財經Youtube頻道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財經】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今日熱門新聞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財經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