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波爾 85歲辭世

出生於千里達的奈波爾二〇〇一年檔案照,當年他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美聯社)

出生於千里達的奈波爾二〇〇一年檔案照,當年他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美聯社)

2018/08/13 06:00

〔編譯魏國金/綜合報導〕以後殖民變遷的創痛為書寫題材,並以酸刻評論、難相處的性格而成為既受推崇,又飽受爭議的印度裔英國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波爾(V.S. Naipaul),十一日在倫敦自宅辭世,享壽八十五歲。他第二任妻子娜迪拉(Nadira Naipaul)聲明:「他在所愛的親友陪伴下與世長辭,他度過充滿驚人創造力與盡心竭力的一生。」

二○○一年,奈波爾以其「作品融合敏銳敘述與客觀審視,驅策我們凝視壓迫史的存在」,獲頒諾貝爾文學獎。他長達半世紀的著述生涯,共出版三十多本書,從「大河灣」(A Bend in the River)到「抵達之謎」(The Enigma of Arrival)與「尋找中心」(Finding the Centre),探索殖民主義、去殖民化、放逐,以及身在開發中世界的掙扎。

儘管他批判殖民主義,但他與社會運動保持距離,自稱是務實派。「大河灣」的開場白「世界如斯」(the world is what it is)定義了他的觀點,也成為作家法蘭區(Patrick French)為他所寫的傳記書名。他質疑宗教、政治與理想主義,稱後殖民國家是「半成品社會」,伊斯蘭企圖奴役並消滅其他文化,非洲沒有未來,印度女性額頭上的朱砂表明「我的腦袋空空」。他說,他閱讀一兩段文字即可判定作者是否為女性,因女性「多愁善感與世界觀狹隘」。

出生於千里達的奈波爾一九五○年獲得獎學金,負笈英國牛津大學學院攻讀英國文學,結識第一任妻子派翠西亞(Patricia Hale),兩人於五五年結婚。畢業後,奈波爾失業,全靠妻子養家支撐他的文學創作。五九年他奪得「毛姆小說獎」後開始引發關注,六一年出版「畢斯華士先生的屋子」,紀念出生在殖民農業社會的父親,之後他長時間旅行,七一年以「身在自由邦」(In a Free State)獲頒英國「曼.布克獎」,九○年授封爵位。

九六年派翠西亞因乳癌去世,奈波爾在妻子抗癌期間經常嫖妓,「可以說是我殺了她」。在這段長達四十年的婚姻中,他還和一名比自己年輕十二歲的非裔阿根廷女性維持二十五年的外遇關係,有時他還會毆打她。在元配去世兩個月後,他拋棄情婦,因為她「年老珠黃且愚蠢」,轉而與比自己年輕二十歲的巴基斯坦專欄記者娜迪拉締結連理。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國際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