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撿戲尾》茄萣來的人—— 肉粽、音樂廳、鹽埕老戲院

郭明坤在電影院前的肉粽攤長大,如今接手父親生意。 (謝一麟提供)

◎謝一麟

郭明坤在電影院前的肉粽攤長大。 (謝一麟提供)

在電影《風櫃來的人》中,鈕承澤三人初到高雄鹽埕的河西路與七賢路口,被三七仔騙錢。說上面有香豔刺激的,看彩色大銀幕。掏錢上樓後,發現是棟廢棄大樓,沒牆面的房間,看出去是大銀幕的愛河景色。幹!

門前用洗石子砌出肉粽圖樣。 (謝一麟提供)

取景的這棟樓,名為「七賢大樓」,拍攝那段時間是爛尾樓。後來完工為住宅大樓。佇立在日漸冷清的北鹽埕。旁邊北斗街,絡繹不絕的車潮人潮,大多是為了「郭家肉粽」而來。每日賣粽千顆計算的店家,從早期戲院門口的小攤販,一顆肉粽、一碗碗粿賣到有自己的店面。

謝一麟

二代當家的郭明坤老闆,每日用餐時間會親站第一線的點菜檯。湯水的熱氣氤氳,綁著頭巾,戴著手套,穿著紅色排汗衫制服的郭老闆,俐落的為客人點餐、結帳,汗水不時沿著下巴滴落。

把老戲院的彩繪藝術搬進店內,還為了對音樂有興趣的孩子開了間音樂廳。(謝一麟提供)

店內的牆面,有藝術彩繪,畫著鹽埕區當年的老戲院,包括電影海報、彩繪看板、電影本事這些細節。戲院鼎盛時期,光是鹽埕區就有將近二十家戲院。其中「新高戲院」就是當年郭父、郭海桐擺攤賣碗粿的一方謀生地。

七賢大樓這塊地的前身,戰後是高雄蔬果交易的批發集散地,來自四面的農民商人,欲散至八方的販夫走卒,讓這一帶成為二十四小時都有人潮的鬧市。小吃攤販、旅社、戲院、酒家,環繞而生。郭家這小攤子,餵養了一家人。但這太辛苦,郭明坤從小發誓以後絕不賣肉粽。後來父母年事高,還是接下擔子。

過了用餐尖峰時間。郭明坤拿下頭巾,脫下手套。走到不遠處的一棟大樓。亭仔腳地板用洗石子拼出一顆肉粽圖樣。開門往二樓,走入另一個典雅的空間。裹著絲絨布的靠背椅、雅緻的壁燈、像國外演奏廳包廂的紅色蒙皮長沙發,小舞台上還有一架演奏鋼琴。這裡是「郭音樂廳」,白手起家,承接肉粽攤的郭老闆,用一顆顆肉粽,堆砌出這一個夢想舞台。提供給學音樂的小孩、還沒有機會去表演廳堂的音樂演奏者,一個發表演出的舞台。

從小對音樂有興趣的郭老闆,因為家庭環境,沒有機會學習。期望放在女兒身上。因為曾經栽培過,知道學音樂的人在高雄缺乏這樣的發表空間。行有餘力,創造這個平台,純服務性質,不去想營利問題。

郭老闆小時候身處的生活圈,雖然有很多戲院,但因為沒錢,不常看戲,偶爾「撿戲尾」而已。在這兒住了數十年,對戲院非常熟悉。希望透過自己的店面,傳遞當年的戲院文化。這些想法父親在世時,很難說服他,無法執行。但父親走後,郭老闆一一實現。似乎想證明給在天上的父親看,當年爭執的這些想法,都是可行的,都是有意義的。也像是對當年無法看戲、無法學音樂的小郭明坤,一個慰藉,一些彌補。

風櫃來的人,來到七賢三路時,徬徨無措,後來也不確定去向。郭父是從茄萣的海邊,遷徙到鹽埕討生活。茄萣來的人,因著肉粽碗粿,在此生根茁壯。

(高雄三餘書店共同創辦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