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獨家》921滿20年 台灣地震前兆研究有重大突破!

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教授劉正彥以衛星離子速度資料揭開地震前兆機制。(資料照,記者簡惠茹攝)

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教授劉正彥以衛星離子速度資料揭開地震前兆機制。(資料照,記者簡惠茹攝)

2019/09/21 11:09

〔記者簡惠茹/台北報導〕九二一大地震今天滿20年,台灣地震前兆研究今年也帶來重大突破,證明震前電離層濃度變化不是偶然,揭開地震前兆的物理機制,中央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教授劉正彥以衛星離子速度資料證明,集集大地震前地表附近電場變化,映射到高空電場,電場方向指向西方後,震央附近電子濃度因此急遽下降超過平常5成。

劉正彥以美國DMSP衛星的離子速度變化資料,解開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前出現的地震前兆機制,劉正彥指出,原本科學界只知道地震前離子濃度會產生變化的現象,但是此現象從何而來不得而知,因此也常被質疑或許濃度只是在地震前碰巧產生變化。

但是透過離子速度資料研究,劉正彥證明電離層濃度改變是因為電場方向改變,劉正彥指出,以集集大地震前電離層變化來說,震前第7天、第9天、第10天和第12天,電子濃度在震央上面都顯著減少,最多比平常減少50%。

劉正彥說明,由於大地震發生前的板塊擠壓運動,造成接近地表的大氣電場發生變化,進而映射到高空電場,集集大地震前電場指向西邊,震央高空的電子往下衝,造成高空濃度降低。

劉正彥表示,從離子速度瞭解電離層濃度變化的物理機制,是因為九二一大地震才開啟這個機緣,不然電離層地震前兆研究不會有這個進展,相信未來福七6顆衛星加上掩星觀測,可以提供電子濃度的三維結構,建構整個全球的立體電子濃度結構,將可望更進一步研究地震前兆的物理機制。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生活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