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千萬種故事】黃玉婷巧手展現環保正能量 垃圾重生美麗珠寶

用塑料垃圾做成的戒指架和戒指,模擬巨型鹿角珊瑚的型態,留白的部分是珊瑚白化的概念,彩色則是珊瑚重生的象徵,將美與環保意識結合。(記者陳宇睿/攝影)

用塑料垃圾做成的戒指架和戒指,模擬巨型鹿角珊瑚的型態,留白的部分是珊瑚白化的概念,彩色則是珊瑚重生的象徵,將美與環保意識結合。(記者陳宇睿/攝影)

2019/09/22 05:30

記者蕭喬云/報導

黃玉婷撿起無人在乎的塑料垃圾,利用自身工藝技術將垃圾轉化成繽紛、時尚的金工飾品,開設獨樹一格的環境珠寶飾品店,她深信環境議題不該只是一種口號,從可以隨身佩戴的飾品做起,破除大家對環境議題的無力和無感。

當交通建設阻擋了陽光灑落,塑膠垃圾、寶特瓶等取代了河中的魚蝦,曾是黃玉婷兒時記憶中最美的基隆西定河,成了在地人眼中陰暗的大水溝,她決定走下河道撈起垃圾塑膠袋,用自己金屬工藝設計的專長,將這些世人眼中骯髒、無價值的塑料垃圾,轉化成讓人可以佩戴、願意收藏甚至珍惜的環境珠寶。

關心老家那條變髒的河 拾河中塑膠袋加工

黃玉婷從大學開始便主攻金工、木工設計,研究所期間開始接觸當代金工,除了在媒材(創作素材)上強調日常可接觸到、覺得有情感的物品,也不若傳統工藝強調金屬比重,而是以金屬為輔助,展現新媒材的概念,黃玉婷也嘗試將工業廢料轉化成自然有機的形象,儘管在各方面都受到讚賞,但指導教授卻認為作品少了情感連結,而黃玉婷經過沉思後,發現自己對環保議題上心主要來自基隆老家陽台前的西定河,那個陽台是母女倆種植花草的小天地,曾經清澈見底的西定河則是陽台前美好的記憶之一,但如今西定河則成了路人避之不及的臭水溝。

抱持著清溪、自身情感挖掘的心態,黃玉婷走下滿是水蛭、害蟲與垃圾的河道,撿回了鐵鋁罐、玻璃、塑料等各種生活垃圾,當中又以塑料垃圾最多,在分類整理的過程中她發現最有改造價值的垃圾就是塑膠袋,因塑膠袋在河中躺著鮮少被人在乎,就算政府開放塑膠袋回收,但必須是乾淨的,而河中的塑膠袋不是被拿來裝食物變得油膩,就是裝狗大便等,加上回收價值低廉也不會有人想要大費周章去撿來清洗,塑膠袋成了最便利也最沒有價值的垃圾,所以她想到加上一些金屬、珠寶工藝能夠增加它的價值,讓人可以佩戴、願意收藏,甚至珍惜它。

塑料藝術創作飾品 美學扭轉大眾印象

台灣將塑料用於金工創作的例子並不多,黃玉婷花了大量心力投注在清洗塑膠袋、克服低溫精確塑形的技術,也面對外在諸多不看好的言語,許多人會質疑她撿了垃圾起來真能成為什麼嗎?最後就還是垃圾而已,所幸她的堅持得到家人支持。

即使在學業完成之後她仍繼續耕耘塑料藝術創作,不想止步僅是用藝術創作讓大家看到赤裸的環境議題,或只是一次的展演,黃玉婷希望能從生活中讓人對環保有感,而隨身可佩戴的飾品就成了她的突破點,販售個人設計的環境珠寶藝術走了近3個年頭,忠實粉絲也不少,從純粹美學吸引人們的注意,讓大眾知道原來塑料垃圾可以這樣應用,轉換對塑料垃圾的思維,黃玉婷甚至鼓勵大家動手撿塑膠袋來店內折抵消費,她認為藝術家能為環境帶來的不僅是尖銳的批判,雖無力要求每個人改變,但她找到自己可以做的事,並邀請更多人加入她,一點一點擴大影響性與可能性。

教孩子改造垃圾 環保實踐貼近生活

除了自製飾品,黃玉婷也定期在家扶中心和國中小學演講,教孩子們利用撿回來的垃圾製作生活小物,用貼近生活的美學培養環保概念,從社區、居家端減少塑料、亂丟垃圾,就能減少這些垃圾一路漂到海洋。

從看到自己深愛的河流變成髒水溝那種無能為力的遺憾,到以環境珠寶慢慢、少少的開始影響身邊的人,黃玉婷想以自身的專業分享,飾品不只有裝飾的功能,結合金工技術、自身的思維,以多媒材的方式告訴大家更多愛護環境的可能性。

彩色「視」界和遐想系列善用具體生物造型,連結人們與大自然接觸的美好記憶,從美學的角度去愛上這些繽紛的小東西。(記者陳宇睿/攝影)

彩色「視」界和遐想系列善用具體生物造型,連結人們與大自然接觸的美好記憶,從美學的角度去愛上這些繽紛的小東西。(記者陳宇睿/攝影)

製作時花了許多時間克服溫度的問題,同時也無二次染色,僅以原塑膠袋的顏色做變化,避免更多汙染的產生。(記者陳宇睿/攝影)

製作時花了許多時間克服溫度的問題,同時也無二次染色,僅以原塑膠袋的顏色做變化,避免更多汙染的產生。(記者陳宇睿/攝影)

將木頭與廢棄塑料結合,象徵以前是植物依附在樹幹、大地,但現在卻是人類製造的塑膠充斥在整個大自然中。(記者陳宇睿/攝影)

將木頭與廢棄塑料結合,象徵以前是植物依附在樹幹、大地,但現在卻是人類製造的塑膠充斥在整個大自然中。(記者陳宇睿/攝影)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