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達最佳瀏覽效果,建議使用 Chrome、Firefox 或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

請至Edge官網下載 請至FireFox官網下載 請至Google官網下載
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古早農法見效 雜作紅藜省水少蟲害

巴清雄將紅藜引進麥寮栽種,透過雜作減少病蟲害。(記者陳燦坤攝)

巴清雄將紅藜引進麥寮栽種,透過雜作減少病蟲害。(記者陳燦坤攝)

2016/12/22 06:00

〔記者陳燦坤/麥寮報導〕魯凱族農業專家巴清雄學習老祖宗的農法,在麥寮田間嘗試將原住民作物紅藜,與玉米及小米交錯栽種,經過觀察,這些作物不僅可節省用水,也能夠相互抑制蟲害,達到友善農法的效果。

迎接台灣燈會到來,麥寮晁陽綠能園區試驗農場栽種的台灣紅藜開出飽滿的紅穗,嬌艷欲滴的穗花在晨光裡迎風搖擺,構成一幅美麗田園景色,幕後功臣則是巴清雄,他當初將紅藜引進麥寮栽種,就是希望回歸老祖宗的自然農法,選擇適合在地環境的作物栽種。

由於雲林沿海屬於地層下陷區,巴清雄栽種旱作紅藜外,還雜作小米、玉米等,巴清雄兩個月前開始試種,這期間僅灌溉過兩次,同時發現透過栽種多元化作物品項,可以抑制病蟲害,也有助於降低雜草滋生,達到減少農藥使用的友善農法。

對原住民而言,紅藜不僅是糧食,也是婦女盛裝打扮的首飾,巴清雄期盼在社區逐步推廣,也試著栽種小麥與燕麥,找回當地老祖宗曾經在麥寮這片土地種植的作物,為農業尋找新的發展。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相關新聞
地方今日熱門
看更多!請加入自由時報粉絲團

網友回應

載入中
此網頁已閒置超過5分鐘,請點擊透明黑底或右下角 X 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