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伊朗與西亞世界》身處「邪惡」時代的復興黨們

做為美國朋友或是敵人的標準,只是利益問題罷了。於是薩達姆就這樣加入了哈菲茲與哈梅內意的行列,西亞「三賤客」至此集結完成。

陳立樵/輔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近期韓國電影《與神同行2:最終審判》中,有句台詞是這麼說的:「世上沒有壞人,只有壞的情況。」換句話說,客觀的外在環境會影響主觀的個人行為。不過,若外在環境惡意地要把某個人的行為妖魔化,那就真的是墜入人間地獄了。敘利亞(Syria)與伊拉克(Iraq)的復興黨(Ba’th Party),就是在這樣惡意的施壓之下,成了西亞地區至今依然人人喊打的大反派。

1980年代的西亞,陷入了悽慘的狀態中。冷戰到了70年代後期,多數西亞國家投入美國陣營,受蘇聯支持的成員以敘利亞為主。阿富汗最為特別,在1978年出現社會主義政府,之後爆發內鬥不願完全受蘇聯控管,以致於1979年年底蘇聯出兵攻打這個剛到手卻又叛逃的小兄弟。這麼一打,直到1987年才結束,美國當然也參與了戰爭,1981年,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更是在阿富汗投入相當多的軍費預算,務求全力戰勝蘇聯。而1980年9月,伊拉克復興黨總統薩達姆(Saddam Hossein)對伊朗發動戰爭,再加上前一年伊朗的美國人質事件,雷根與薩達姆因此關係拉近。這場戰爭一直打到1988年才落幕。

1982年,黎巴嫩(Lebanon)與以色列(Israel)爆發戰爭,導火線是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alestinian Liberation Organisation)在黎巴嫩南部抵抗以色列,演變成黎、以的戰爭。敘利亞復興黨總統哈菲茲(Hafiz al-Assad)堅決介入,除為了拿回1967年被以色列佔領的戈蘭高地(Golan Heights)外,也因黎巴嫩與敘利亞有唇亡齒寒的關係,一旦黎巴嫩失守,敘利亞必定遭到波及。1985年,於黎巴嫩的美國人遭真主黨(Hezb-e Allah)綁架,傳言真主黨有反美的伊朗支持。可見黎以問題也衍生出對抗美國的意涵,畢竟以色列背後的支持者是美國。整合來看,對抗以色列等同對抗美國,這目標使伊朗與敘利亞成了合作伙伴。

1982年,黎巴嫩與以色列爆發戰爭,導火線是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黎巴嫩南部抵抗以色列,演變成黎、以的戰爭。(thenational.ae)

與此同時,美國也為處理中美洲的動盪焦頭爛額,深怕一些國家有左傾的可能,例如尼加拉瓜(Nicaragua)。

雷根政府意圖以金援尼加拉瓜游擊隊來顛覆政府,確保美國不受左派威脅。當時雷根政府想到招數的是賣武器給伊朗,藉以降低伊朗對美的敵意,並解決黎巴嫩美國人質的問題、同時再把伊朗購買武器的金流轉給尼加拉瓜游擊隊,由於當時伊朗內部部分人士不願一再與美國交惡,遂私下與美方交涉購買武器的計畫。隔年,這件橫跨美洲與西亞的「伊朗門事件」(Iran-Contra Affair)曝光(Contra為西班牙文,指那些「反革命」(counter-revolution)的游擊隊)。這使得雷根政府臉色無光,而伊朗政府也因此懲處相關交涉人士。美國影星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2018年的電影作品《美國製造》(American Made)劇情即是改編自這個歷史事件背景。

橫跨美洲與西亞的「伊朗門事件」曝光,使得當時的雷根政府臉色無光。圖為當年執行麥克法蘭計畫的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政治軍事處副處長諾斯中校。

於是,80年代西亞局勢就是:敘利亞與伊朗 vs 伊拉克與以色列,搭配美蘇冷戰的烏雲在上方籠罩。

敘利亞與伊朗的邪惡形象因反美而來。1987年蘇聯終止阿富汗戰爭,1988年兩伊戰爭也隨之落幕。蘇聯隨後在1991年解體,美國則一躍成為20世紀末世界最強霸權。此時西亞局勢的發展,當然得看美國的臉色。也因此,敘利亞對以色列難以再採強硬態度,不僅得勉為其難進行所謂的和平談判(所謂的和平是以以色列與美國的和平為標準),拿不回戈蘭高地也只能自認倒楣。而伊朗想要調整對外關係,對美國與世界表示善意,但很明顯地並沒有任何成果。此後,敘利亞的哈菲茲與伊朗新的精神領袖哈梅內意(Ayatollah Khamene’i)在國際媒體眼中,依然是邪惡人士。

1988年起,西亞地區的大型戰爭看似大致停歇,但旋即伊拉克在1990年攻打科威特(Kuwait),又讓波斯灣(Persian Gulf)局勢動盪再起。1989年時任美國總統為老布希(George W. H. Bush),無論薩達姆基於何種原因攻打科威特,這個石油盛產區域一旦動盪起來,必然波及布希家族經營的石油企業。80年代雷根時期的美國協助伊拉克、妖魔化伊朗,但90年代初期老布希的美國反過來把伊拉克妖魔化。做為美國朋友或是敵人的標準,只是利益問題罷了。於是薩達姆就這樣加入了哈菲茲與哈梅內意的行列,西亞「三賤客」(兩個復興黨黨魁、一個宗教人士)至此集結完成。

80年代雷根時期的美國協助伊拉克、妖魔化伊朗,但90年代初期老布希的美國反過來把伊拉克妖魔化。做為美國朋友或是敵人的標準,只是利益問題。左為小布希任內的國防部長倫斯斐,他曾於80年代擔任雷根的中東特使前往巴格達與薩達姆(右)會晤。(圖:取自youtube)

2000年哈菲茲去世,敘利亞由誰來領導復興黨與國家,人選一時間尚未能底定。哈菲茲之子巴夏爾(Bashar)本無意參與政治事務,但他在執政初期所推動的一些變革,例如釋放政治犯、開放言論空間等等,被主流國際社會一廂情願認為是「大馬士革之春」(Damascus Spring)。也因此,當2002年美國將(North Korea)、伊拉克、伊朗列為「邪惡軸心」(Axis of Evil),便少了敘利亞,大抵因為巴夏爾初期的政策符合主流輿論的立場。不過,這也讓反復興黨的勢力得到了凝聚的機會,而演變成今日的內戰。

最倒楣的莫過於薩達姆,在21世紀初的美國總統小布希(George W. Bush),在2003年「莫名其妙」攻打伊拉克,聲稱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武器(Weapon of Mass Destruction, WMD),一定要消滅這個恐怖的復興黨政權。之後許多資料證明伊拉克根本就沒有那些武器,但小布希也非莫名其妙出兵,說穿了這是一場父子接力,攻打伊拉克是場復仇行動。正因為薩達姆是擋了布希家族石油財路的龜孫子,不打他是要打誰?薩達姆沒攻打過美國甚至一度還是美國的盟友,只能說他不走運,再次遇到布希家的人。

上述一切過程看似複雜萬端,但性質卻相當簡單,因為對抗美國就是一大「原罪」,即使什麼事也沒做,還是會被強扣上惡棍的形象。復興黨並非本質邪惡的政黨、兩位阿薩德與薩達姆也不全然十惡不赦,只是在是美國塑造不友善的「邪惡」時代中,他們就此萬劫不復。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相關新聞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