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以鐵道文化增強台灣的歷史記憶

過去一百多年來,火車、火車站和鐵道是台灣這塊土地上,人們最普遍的共同記憶之一。火車使人們得以快速地移動,南北開始頻密往來,台灣生命整體觀逐漸形成,是台灣在二十世紀邁向現代社會的重要元素。就此而言,台灣鐵路局和民間團體舉辦「畫說台鐵與台灣建築遺產展」,以慶祝台灣鐵路一百三十二年,由二十九位畫家繪製五十幅以古蹟為主題的畫作,本月從台北車站起,將陸續在中、南、東主要車站展出,實為公眾經由追尋集體記憶,一起回顧台灣豐富多元人文歷史的絕佳場合。

火車是人類的重要發明。對許多人來說,它是基本交通工具,為通勤、上學、旅行所不可或缺。台灣不僅城市之間有火車通行,在糖業興盛的一九五○、六○年代,城鄉之間還有台糖的小火車或五分車,在中南部連結成網,便利鄉鎮之間人們往來。火車以各種不同的容貌,融入人們生活之中,是生命旅程的載體。

車站承載了台灣人深刻的集體記憶。它是感情的,見面相逢的喜悅,別離相送的傷感,車站、月台都是令人難忘的地點。張秀卿所唱紅的台語歌《車站》,「火車已經到車站 阮的心頭漸漸重 看人歡喜來接親人 阮是傷心來相送」,歌詞道盡了人們對車站的心情酸甜苦辣。對許多人來說,車站是家鄉的門戶,積累和釋放鄉愁的場合,也是城鎮的傳統地標,聚集了濃濃的人情和人氣。即使到今天,鐵路便當仍是膾炙人口的國民餐食。

情感之外,車站更是人文藝術的。台灣鐵路清代由劉銘傳開創,但人去政息,二十世紀初日本時代才大舉興建完成,一九○八年西部縱貫線通車,典禮在台中舉行,台中車站是最先見證的驛站,台中公園湖心亭為此而建。從此,由南到北,從東到西,光是大小車站建築之美,俱見設計經營用心,而以西部幹線七大經典車站最受矚目,台南等站還設有鐵道旅館和餐廳。

車站依不同年代和大小各有建築風格特色,這次展出有其重點強調。其中,七大經典車站建築分屬文藝復興、浪漫、折衷、帝冠風格樣式,各具典雅、莊嚴、華麗、氣勢或實用特色。尤其兼有巴洛克與哥德式風格的新竹站,建於一九一三年,堪稱「長老級」車站,足以讓初見者驚艷,也是當地人的共同回憶;基隆站原屬文藝復興風格,紅壁體、金屬瓦頂、軒窗、鐵柵、鐘塔,一九六○年代拆除,絕代風華不再,如今於畫家筆下重現,更讓鐵道迷痛心不已。

車站也是歷史的見證者。建於一九三三年的嘉義車站,是近世復興式或折衷式建築風格,至今仍在使用。一九四七年,台灣以西畫入選日本官方「帝展」的第一人,國寶級畫家陳澄波於二二八事件期間,以「和平使」身分代表嘉義市民與國民黨軍隊協商,慘遭槍決於嘉義車站前。高雄車站一九四一年完工,是七大經典最晚近的大站,經歷二戰、二二八及美麗島事件等大歷史。車站前廣場有一鯉魚雕像,好奇的高雄人看展,得知這是為紀念因興建車站而遷村消失的「??港庄」;??仔是台語鯉魚的發音,早年當地溪流盛產,後來當地以「大港」為名。

日本時代後期及戰後,台灣先後出現若干新而有特色的車站,加上景觀特殊或別具創意的車站,以及近年與捷運、高鐵共構的車站,不但造就新舊並存的景象,豐富多元,也吸引了眾多鐵道迷。台鐵有「台灣最美十六個火車站」之選,類似「鐵路木造車站列表」的資訊也足以引人入勝。不過,有如基隆車站的慘痛經驗,只因「皇民化」的莫須有理由而見拆,不但凸顯戰後外來政權抹去台灣社會集體記憶的惡行,也顯現在快速變遷的時代,新舊之間的協和並行,在建築遺產保存與維護的重要性。

日本的東京車站是這方面的範例。一百多年來,它維持西式建築的古典美,內部設施運作與時俱進,不但是東京的「表玄關」,有首都中央車站的地位,也是重要文化財,關東車站百選之一,二○二四年發行改版的一萬日圓紙幣背面還將有它的圖像。就此而言,擁有八十七處古蹟、歷史建築的台鐵,實在是坐在歷史文化的寶庫之上,對喚醒、形塑、增強台灣社會的集體記憶,有著無可旁貸的責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