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從勞動問題解決經濟難題

總統大選前的紛擾慢慢落地,清掃殘局的責任回到執政者身上;民意既是託付,就有期待,蔡英文總統以破紀錄的高票連任後,會有最強大的民意勢力與壓力。只是勝選者有必要先釐清二個問題:民意有何要求?選前選後的期望是否有差異?而經濟績效或許不是決定此次選情的主要理由,卻絕對是決定未來施政滿意度的關鍵因素。

二○一二年總統馬英九以六八九萬餘票,超過五十一%的得票率連任後,因不再有選票壓力,開始自己認定的改革之路,不僅為證所稅復徵背書,也一改選前凍漲油電價格的決策,由經濟部在當年的愚人節宣布恢復市場機制。選後第二任期還未開始的短短幾個月,馬英九的滿意度就由選前的四成,急降至二成以下;五二○之前的日子,對大眾來說,漫長有如又過了一個總統任期,而其重挫的聲望及急縮的股市成交量,也一路走低至卸任時均未能恢復榮景。

在戰場上,有魄力的領導者,能帶領追隨者起義、衝鋒,打下敵營;在政治場域的角力,傑出的領導人也能以個人魅力、政見吸引選票,贏得勝選。然而兩者比較的都是不同陣營間相對的強弱,而非絕對的能力。作戰結束後,勝出者聚焦了大眾的目光,也成了受到臧否的唯一主角,大家觀察的角度不再相同,誰勝誰負已經不重要,個人生活的感受,急速的改變了押注一邊的熱情。

馬英九總統在選後,來不及溝通說明前,就主導了背離民意期待的政策,下降的滿意度,使其心目中的改革,反而舉步維艱。國際情勢助蔡英文總統連任,但就職前國內經濟的難解問題未更少,加強投資環境的改善外,相應勞動市場結構調整的政策,也相當迫切;而勞保年金改革幾乎是依賴選票的所有政治人不敢碰觸的議題,卻隨時考驗著當政者。

年金問題既有可以預期的命運在眼前,民意的要求是什麼?政府要有可以減緩破產的措施,資金挹注、提高投資績效、增加勞動參與,甚至搭配勞退自選等,都能提供勞工更多選擇及經濟安全的保障,但這些措施有些沒把握、有爭議,僅增加勞動力幾乎是無害的共識,尤其是在二○二○年的現在,沒有再拖延的時間。

勞動基準法第五十四條規定勞工年滿六十五歲,雇主即可強迫其退休,出生於一九五五年的勞工,今年將陸續滿六十五歲,人口問題不只有表面上的老化或少子化,若人力需求不變,經濟上的勞力補充,今年開始缺口就會再擴大。從一九五五年到一九六六年,除了一九五七年外,台灣出生數均超過四十萬人,在那十二年間總出生數接近五百萬人,是二次戰後人口補充的黃金期,超過最近十二年出生數二百三十餘萬人的一倍以上。

勞動人口不足,可以勞動參與率的提高稍作彌補。然而,一九八○年代中期,我國勞動參與率一度超過六十%,隨後卻開始下滑,最近十年雖有緩慢提高,不過到二○一八年也仍不及五十九%。女性的勞參率從一九八○年代初期不到四十%,上升到二○一八年的五十一%,但男性勞參率卻從當時的七十八%,減低至六十七%。

女性就業低及人口老化是最常被用來研究勞參率不振的原因,這些比例在先進國家差異也大,稅賦、兒童養育、教育、彈性工時、退休金改革,甚至是鼓勵移民等,都會有提高勞動參與率的效果。可是說來容易,卻常因其他原因未能落實。解決勞工問題,若能從解決勞資雙方問題角度著手,應更有兩全其美的機會。

未來四年,美中台關係、國際情勢都不安寧,但大眾在選後會更有感於國內的施政;得天下或能憑藉一股氣旋,治天下應有一整套的計畫及落實方法。民意有時像勝選者的金箍棒,總統或可拿來碎石斬妖;但民意也是執政者的緊箍咒,限制了領導人隨心所欲的範圍。先有高滿意度,才有高支持度,也才能夠在改革的過程中呼喚風雨。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