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當中國經濟按下「暫停鍵」

美國《彭博商業周刊》最新的封面標題是「脆弱的中國(Fragile China)」,暗諷中國像是易碎物品,並描述中國的四大禁忌,包括新型冠狀病毒、債務負擔、貿易戰、抗議,全球必須「小心輕放」,才不會觸動中國的玻璃心。《彭博》對中國的嘲諷與質疑,並非媒體的特例,它代表的是自武漢肺炎爆發以來,西方世界對過去受到商業利益的誘惑,忽視中國對民主自由人權等普世價值的否定與壓制,甚至成為中國的啦啦隊,為之歌功頌德醜態的強烈反思。外表強大的紅色帝國似乎因為一隻新型冠狀病毒肆虐,而暴露出脆弱的「阿基里斯腱」。

中共打造的數位極權體制,挾著高科技的監控技術,快速的經濟成長及每年數百億人民幣經費的大外宣,成功形塑了四十年的努力即崛起的傳奇中國夢,不但意圖與美國爭奪全球霸權,其發展模式更成了部分開發中國家,特別是獨裁政權學習仿傚的另類選擇。如今,這個擁有眾多成功方程式,卻獨缺民主與自由市場理念的大帝國,儘管使用嚴格的戰時管制措施,將過半的人民隔離起來,卻仍然對於病毒的擴散束手無策。這隻病毒可能吞噬習近平的帝王夢,甚至動搖中共引以為傲的鐵桶江山。可能導致中共統治體制崩潰的,乃是以政治做為指揮防疫的最高原則,由此而產生的權力集中於軍方,以及特定民眾扮演紅衛兵角色,對一般民眾進行公審,嚴控資源分配與行動自由,恐將使中共倒退回軍事獨裁體制,爆發嚴重的權力鬥爭,導致目前的繁榮與成長淪為一場夢幻泡影。

疫情日趨惡化,但因絕大多數感染、死亡案例在中國境內,境外的感染與致死率似乎不高,因此,世人對此次疫情的關注,焦點仍在其對全球經濟的衝擊。由於全球經貿與中國連結太深,疫情的後續影響可說後勁愈來愈強,目前仍看不到緩和的跡象。中國既是世界工廠,又是擁有十四億人口的消費市場,在在左右全球經貿的脈動、興衰;而目前全中國有超過一半的人口陷於隔離控管之下,幾乎沒有生活基本需求之外的消費活動,對於內需佔GDP超過五成的經濟規模自然是一大打擊。另外,在生產活動上,即使春節早已過去,而且習近平也批評太嚴格的管控影響了經濟成長,但中國各地的工廠企業依然看不到順利復工的跡象。

《彭博》因此形容:未來人們回顧二○二○年二月,將是一段歷史性的供應鏈斷鏈的時代。而且,由於海運、空運量的萎縮,造成「貨出不去、也進不來」,不僅形成製造業的生產危機,影響更擴大至服務業、批發貿易、零售業和金融業。估計,全球因中國復工緩慢而受到衝擊的企業高達五百萬家,可見其影響之鉅大。而台灣以經貿立國,與中國及全球的經貿連結度甚高,衝擊之大更是重中之重。然而,由另一個角度來看,二、三十年來,台灣企業、資金、人才大量西進,造成經濟成長遲緩,如何降低對中國的依賴,乃是台灣經濟再現春天的解方。從美中貿易戰爆發之後,政府順勢推動台商返台投資,已得到良好的績效,而今日疫情爆發,讓台商分散供應鏈變得更加急迫。尤其,斷鏈危機其實也是一種壓力測試,讓台灣朝野了解一旦中國產業有了變故,台灣到底會受到多大的影響。

新冠肺炎讓中國的經濟形同按下「暫停鍵」,美國中國商會、歐洲中國商會均強調美歐大型企業分散營運,將供應鏈撤出中國的必要性。同時,這次的斷鏈危機也在警示台灣朝野與產業界,經貿高度依賴中國的危險性,與「台灣接單、中國生產」三角貿易模式所撐起的經濟榮景之虛幻不實。過去,由李登輝前總統以來,無論如何苦口婆心提出不可向中國傾斜的警語,都被貼上反中的標籤,以致部分企業仍繼續享用中國低成本的紅利,兩岸買辦繼續享用「和平紅利」。中國屢以觀光客做為威脅台灣的籌碼,讓國人了解中共沒有政經分離這碼事;如今武漢肺炎更讓台灣民眾受到一次震撼演習,徹底醒悟必須與中國保持距離,才能真正過著自由快樂、安居樂業的生活。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