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社論》也是超前部署

「危機就是轉機」,是一句老生常談的座右銘,人們都可以琅琅上口,但是,危機真正降臨的時候,驚慌失措,卻是典型的反應,以致把危機化為轉機,經常流於空談。當前,武漢肺炎的世紀大浩劫正在全球肆虐,惶惶不可終日的慣性反應再度瀰漫,人們除了以末日降臨的悲觀心態等待光明再現外,似乎無所作為,而疫情的衝擊也就由公衛醫療層面,外溢為經濟、政治與社會的危機,重創束手無策的世人。

由中國、南韓再到中東、歐、美的大流行,全球難有倖免於病毒荼毒的桃花源,而全球化的人流、物流、金流,由於封城、鎖國及擴大社交距離,大都陷入孤立、斷鏈狀態,導致原先全球經貿體系與國際地緣政治的運作法則、模式與價值觀,一夕之間崩解;相應而起的是三種新的趨勢:「反全球化」、「去槓桿化」、「去中國化」。「反全球化」主要的意涵,乃是重建各國在地生產的產業供應鏈,以取代現行向中國傾斜的國際產業分工生產型態,確保各國之內的供需無虞,不致在重大天災出現時發生斷鏈危機。「去桿槓化」,則是重視資產安全與價值取向的投資模式,取代建立在龐大財務槓桿上的全球性金融遊戲,以避免因資金斷流造成的流動性危機。而「去中國化」則除了重大經濟意涵之外,乃是呈現資訊透明、生命無價、保障民主自由的民主制度架構之優越性,甚於表彰意識形態、民族主義、愛國主義掛帥的專制極權體制。見微知著,當民主國家為了拯救人民的生命而窮盡資源,心力交瘁之際,共產國家的領導人竟然仍有心思操作大外宣,宣揚「大國戰疫」的豐功偉業,企圖推諉病毒起源與隱匿疫情責任。這就是文明與專制的分野。

其實,在上述大趨勢、大潮流的演變之外,政府與民間在疫情延燒之際,仍然可以有很多積極作為進行超前部署,得以讓危機變成轉機。例如,過去二、三十年台灣經濟停滯的癥結,即在產業外移,掏空台灣經濟發展的根基;尤其,西進中國,導致台灣經濟失去成長動能,而中國卻快速發展,導致彼此之間實力的消長,更讓中國擁有更多對付、勒索台灣的籌碼。如今,疫情蔓延暴露全球供應鏈集中化與單一化的致命要害,而這正是台灣引導產業回流,擴大在地生產的契機;前一波的美中貿易戰提供了台灣產業回歸本土,振衰起敝的機會,而武漢肺炎更讓製造業回流成為不可違逆的潮流。

疫情除了提供台灣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的轉機外,也出現很多厚實國力的思考角度,端視政府領導人是否具有遠見,進行超前部署。以能源為例,台灣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經濟發展與民生必需的能源絕大部分仰賴進口,近年雖大力發展綠能,但再生能源產業的建立並非一蹴可幾,石油仍為大宗進口能源。此為台灣發展的劣勢,但在疫情肆虐下,國際原油因需求萎縮而價格大跌之際,如果台灣能夠逢低大肆收購建立戰備庫存及民間需求,甚至也大買台灣所需的原物料,則可以彌補先天的不足,掌握未來的競爭優勢。同樣地,台灣長期想要建立卻始終不得其門而入的產業,例如航太、汽車與新創科技,在當前金融市場失序之下,部分國際龍頭企業價格遭到低估,投資人棄之如敝屣,這無疑也是台灣企業進行購併的大好機會。或許個別企業心有餘而力不足,但政府可以扮演支援角色,以政策、法令與資金幫助企業用最划算的成本取得品牌、技術,進軍國際市場。

對於悲觀者,危機乃是一場人們對之無可奈何的災變;但是,對於積極樂觀者,危機形同一次脫胎換骨,轉型再生的考驗。疫情之下,目前充斥於世人眼前的都是驚悚的末日景象:感染與死亡人數劇增,經濟的失速墜落,一再創紀錄的失業人口,以及國家與世人皆退縮到自我的堡壘,彷彿世界只剩下灰色一種顏色。但無論如何,再悲慘的疫情終究都會過去,能夠在劫難的試煉中做好準備,甚至超前部署的國家、企業與個人,才能成為最後的贏家。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