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自由廣場》務實看待駐外機構存廢

◎ 陳永昌

外交部宣布恢復開設二○一七年八月甫裁撤的駐關島辦事處,同樣都是蔡英文總統任內決策,外交部長吳釗燮從當時國安會秘書長轉調現職,持續扮演國安團隊核心要角,短短三年時間裁撤又恢復,不免被批評決策反覆。爬梳國內外情勢變化過程時間軸,有助於釐清還原決策轉折之所在。

台灣駐外館處超過百個,根據立法院法制局估算,人事再加上業務經費,每年需要超過九十五億元。前總統馬英九致力「外交休兵」,八年任期內外交預算連年下修,進一步增添外交部門沉重壓力。二○一六年九月,當時外交部長李大維首度透露裁撤關島辦事處消息,蔡英文總統剛上台不久,顯然是延續通盤檢討駐外機構存廢既定方針,一年時間進行後續閉館庶務作業,打包降旗時間來到二○一七年八月。

但過去三年來,局勢出現巨大變化。二○一七年川普就任美國總統後,掀起美中貿易戰,乃至於衍變為美中全面對峙新冷戰。二○一八年五月,夏威夷美軍太平洋司令部更名為美軍印度—太平洋司令部;六月,美國國防部《印太戰略報告》首度將台灣列為值得信賴、有能力的夥伴「國家」。今年五月,白宮發表《美國對中國的戰略方針》,坦承過去接觸交往政策失敗,宣示改採全面施壓,遏制中國在經濟、軍事、政治等領域擴張。在此同時,美國持續擴建關島軍事基地,因此我國重開關島辦事處有其不同時空環境條件。

根據澳洲智庫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發佈《二○一九年全球外交指數》報告,台灣駐外館處數量總計一○七個,排名調查國家中位數的卅二名,與馬來西亞相當,略少於沙烏地阿拉伯,略多於瑞典與以色列。受限於昔日兩岸外交爭奪戰格局,儘管無法享有正常外交待遇,實質經貿往來未達緊密程度,駐外館處存在的最大價值往往是與中國互別苗頭,尤其是包括館長在內只有三名員額的館處就有廿餘個,力量過於分散,不易發揮整合性功能。

跳脫與中國外交使領館短兵相接的傳統思維,回歸台灣實質需要本質,將有限外交預算花在刀口上,駐外館處最適規模有待持續討論與檢視,即使外交預算在蔡英文總統就任後逆轉增加,也不能停止外館精簡整併的腳步。台灣邦交國數目跌破廿之後,國人逐漸走出患得患失邦交國數字迷思,同樣可以務實理性看待駐外機構存廢,平常心面對海外館處「當開則開,應關就關」。

(作者為民間企業專業經理人)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已經加好友了,謝謝
歡迎加入【自由評論網】
按個讚 心情好
已經按讚了,謝謝。

編輯精選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