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藝術文化】再會吧,北投觀後雜感

2018/08/08 06:00

陳明章的歌曲與演唱使音樂劇更加分。 (綠光劇團/提供)

文/馬世芳

《再會吧,北投》為台灣音樂劇創作點燃新夢想。(綠光劇團/提供)

《再會吧,北投》是我看過最好看的台灣音樂劇,沒有之一。

吳念真苦心編劇使《再會吧,北投》優美動人。 (綠光劇團/提供)

所謂好看,主要是這三大項目的加總:音樂好(包括演奏和唱跳),編導好(包括劇本對白),舞台好(包括道具和燈光)。乍看是廢話,可細究下去,歷來台製音樂劇能在這幾項都達到高水準的,至少以我自己看過的來說,委實不多。

首先是編導。據說《再會吧,北投》至少歷經3組編劇之手,最後由吳念真大幅修改定稿,和初稿相比,簡直脫胎換骨。誠然,歷來看台製音樂劇,往往對情節之將就、角色之平板、對白之造作,只能無奈無語。相較之下,吳念真、林于竣兩位編導念茲在茲的,仍是通俗劇場最重要的任務:怎樣把一則動人的故事說好。這齣戲的劇情結構環環相扣,該照顧的都照顧到了,角色的作為、衝突與和解,都有合理背景與動機,並不把觀眾當笨蛋。光這一點,就樂勝大部分同行作品。

再說導演:這戲有歌有舞,有多線劇情,主角配角人物眾多,可處理得游刃有餘,導演擅長利用舞台設計創造「多焦點」、「多層次」的看點,一場戲,近景或地面在演主戲,深景或二樓也有戲在走,熱鬧而不混亂。該節制的時候,不用一句對白,幾個動作,簡簡單單也能交待劇情、煽動情緒,這就是功力。燈光、布景、道具均極是細緻,重現了半世紀前北投酒家裡裡外外的氣氛,細節莫不到位,這也是功力。

當然,《再會吧,北投》仍是設計了大團圓的結局,情節難免各種一廂情願,角色設定亦偏向典型化,這些固然可以檢討,我卻以為這未必是瑕疵:編導畢竟是存心要讓觀眾得通俗劇的撫慰之效,而非追求警世的寫實路線。演員演得好,對白寫得好,就自然有說服力了。

說到對白,我不是台語人,這齣戲全台語台詞我勉強可以聽懂8成,絕不敢冒稱內行。但就自己看戲的感覺,綜合幾位台語人朋友的觀後感,《再會吧,北投》對白寫得很細、很沉、很透,水到渠成,絕無電視連續劇或新式布袋戲那種尷尬的四不像對白,或者偷懶夾雜大量北京話的「假台語」。

這齣戲主要演員幾乎都得連說帶唱還得跳,也都確實很能唱。有時候,音樂劇選角以能唱為優先考慮,戲劇訓練聊備一格而已,不能太要求,於是往往出現灑狗血的話劇腔,僵硬的肢體,過猶不及的表演。《再會吧,北投》這樣的毛病並不明顯,看得出選角和排練的苦心。老戲精柯一正、陳竹昇都好得沒話說,演母執輩的王彩樺、于子育飆戲,感覺得出導演要讓王彩樺收斂電視劇慣於濃烈的演法,把這最困難的角色演出層次來。而于子育在節目冊中自承台語不是她擅長的語言,竟能演得這樣精采。新生代的兩位女主角林雨宣、方宥心也都調教得很可以,新手楊大正演得比較暴衝,但他又彈又唱,是劇中看點之一,畢竟瑕不演瑜。

當然,音樂是這齣戲重中之重:《再會吧,北投》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向陳明章致敬。他們用現場樂隊伴奏,而非預錄配樂,逼近紐約百老匯、倫敦音樂劇的規格,也必須克服更多複雜困難的挑戰:這支樂隊並非管弦樂團,亦非流行演唱會習見的輕搖滾,而是以那卡西樂隊為核心,加以打磨精緻化的版本,向溫泉鄉北投的走唱傳統致意。所有歌曲都搭配不同的演唱者和情節需要做了新編重排。陳明章為這齣戲寫了幾首新歌,但多半是串場敘事的作用,真正的重頭戲,還是他早年寫的那些名曲。編導細心把歌曲織入情節,不但情境合理,更時有神來巧思。

樂隊成員幾乎都是跟了陳明章很多年的徒弟:編曲兼指揮王俊傑的鋼琴彈得細膩,鼓手鍾成達本就出身那卡西世家,搭上蕭詩偉的手風琴、李斯勇的打擊樂、黃培育王柏翔的雙吉他,和梁茜雯那把畫龍點睛的小提琴,就這麼7個人,都是原聲樂器,沒有電子合成樂器的鍵盤音色,也沒有管樂,量體卻很紮實。還有,男主角之一楊大正在台上彈吉他唱歌也都是真槍實彈,不是憑空比畫。陳明章本人時不時抱著琴出來唱一段串場,效果也很出彩。

老實說,在看戲之前,我是懷著「溫習一下那些好歌,順便看看熱鬧」的心情走進劇院的。萬萬沒想到會看到這樣一齣流暢、紮實、好看又好聽的好戲。此戲一出,台灣自製音樂劇的標準,又有了新的參考高度。恭喜綠光,恭喜陳明章,也恭喜看了這齣戲的觀眾。

(轉載自「思想坦克」網站)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