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時多雲

限制級
您即將進入之新聞內容 需滿18歲 方可瀏覽。
根據「電腦網路內容分級處理辦法」修正條文第六條第三款規定,已於網站首頁或各該限制級網頁,依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規定作標示。 台灣網站分級推廣基金會(TICRF)網站:http://www.ticrf.org.tw

【家庭親子】〈台灣人在世界角落〉賣孩子媽媽教我的事

2019/02/11 06:00

李宜帆正在與工作團隊進行會議,海地「世界展望會」辦公室九成員工都是當地人。

文/世界微光 照片提供/台灣世界展望會

海地當地社區身著橘色上衣的青少年志工隊,正在教導孩子如何用肥皂正確洗手。

2018年七月,李宜帆走進海地「世界展望會」位於首都太子港(Port-au-Prince)的辦公室,也踏進新的職務。34歲的她,是第一位出任海外展望會會長的台灣人,也是海地展望會史上最年輕的會長。只是,迎接她的是辦公室惴惴不安、人心惶惶的氣氛。

水資源計畫不只是為社區興建幫浦水井,還聚集當地社區組織水資源管理委員會,培力居民自主管理水源。

「街上的商家都關門了,外面許多街道都被封鎖。」人群湧入各個街區,堆起輪胎和樹木焚燒,警察與群眾僵持不下,有些商家的窗戶被砸破或洗劫一空。「我們的員工平常回家只需10分鐘,那天為了避開人群,走了幾小時才到家。」她上任的那天,正是海地爆發抗爭暴動的第一天,至今,海地陸陸續續發生了一百多次示威。

在海地,有一半人口無法獲得乾淨水資源。「世界展望會」執行的水資源暨衛生方案,改善當地用水環境。

海地「世界展望會」會長李宜帆探訪當地計畫區,了解工作進度。

〈歷史背景〉海地 西半球最貧窮國家

震災時同樣遭殃的海地總統府。

將普遍貧窮的海地人民逼上絕路的,是一次調漲近五成的油價。其實,距離上一次海地發生舉世矚目的暴動,才不過十多年,也是一場貧窮悲劇——2007年全球糧食危機,許多負擔不起食物的海地人,將泥土混合油與鹽,做成「泥餅」果腹,消息經媒體揭露,震驚國際。

台灣「世界展望會」目前透過資助兒童計畫,在海地的里奧昂地、巴利斯、塞卡拉梭、柏德蘭四個計畫區進行服務工作。

海地的貧窮從何而來?翻開海地歷史,這個位於加勒比海上的島國,東部和多明尼加接壤,共享同一座島嶼。法國殖民時期,大量非洲黑奴被送至海地,至今95%國民都是黑人後裔,是美洲唯一以黑人為主要民族的國度,也是全球第一個脫離殖民統治、由奴隸主導獨立的國家。

然而,在風光獨立之後,大部分財富都掌握在少數人與跨國企業手中,政府貪污、獨裁政權,一直無法改善國家整體狀況。今日,四分之三的海地人民生活在貧窮線下,意指一天收入低於台幣60元,更有半數人口一天的收入不到台幣30元。政府幾乎不具功能,當地的基本教育、醫療、食物供應,大多由海內外的慈善組織提供。

2010年突然來了一場規模7的強震,當時,與海地建交近60年的台灣、在海地服務逾40年的展望會,立即展開緊急救援;那一年,李宜帆剛進台灣展望會工作,第一次出差就到了海地。

〈挑戰開始〉從聽聞到目睹 走進災區

其實李宜帆從小就對海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為父母在當時華人不多的多明尼加經商,她在當地出生,一路受本地教育長大,就讀西語與英語的雙語學校,陌生,則是因為學生時期從沒機會遇過海地人,聽到的總是多明尼加人對海地人的負面評價,「多明尼加發展相對較好,很多海地人會到多明尼加找工作,甚至用到教育資源、醫療設備,多明尼加人會覺得自己的資源被搶走了。」

18歲時,爸媽希望她回台多學中文、多認識台灣文化,她進了政大雙主修英語與國貿,又念完企管研究所,大學時接觸信仰,改變了她對未來的想法,開始尋找可以幫助窮人的工作。「我一直祈禱上帝可以給我這樣的機會,沒想到,進了展望會之後,第一次出差就到這個剛受強震殘害的西半球最貧窮國家。一到太子港,我心中的想法是:『上帝啊!我的確希望投入一份有意義的工作,但是,這個挑戰也太大了吧!』」

讓李宜帆開始自我懷疑的,是眼前一片混亂的狀況,「地震讓許多基本設施瞬間消失,很多人一夕之間陷入極度貧窮,沒有食物、醫療設備、乾淨水資源,又爆發霍亂,大家都擠在臨時帳篷裡,受災需求遠遠超過我們能提供的。當時全世界你想得到的慈善組織,全都到了海地。」

2013年,她第三次拜訪太子港。即使地震已過3年,但很多人才剛離開帳篷區,準備到附近道路仍泥濘不堪的社區找新房子,「所謂的房子,通常只是一個沒水沒電、有屋頂與四面牆的小空間,孩子依舊不知道下一餐在哪裡。」

〈國家窘境〉無力撫養 媽媽想賣孩子

一天,李宜帆與一位海地夥伴探訪社區,遇見一群孩子在空地踢球,他們臉上的快樂神情,吸引了她停下腳步,在艱困的環境裡感受難得的美好片刻。突然有個媽媽走過來,向她的夥伴說了一些話,夥伴說,剛剛那位媽媽問的是:『這個外國人是不是想要小孩?如果要,我家有兩個,她今天就可以帶走。』」李宜帆回憶:震災過後,很多父母無力撫養孩子,希望往外送,至少能讓孩子活下來,而我能做什麼?」幾番深思後,她得到答案:「我希望讓更多媽媽不用再問外國人這個問題。」

2016年,她擔任展望會的海地駐點人員,專門擬定計畫策略與監督計畫品質,2018年成為海地展望會會長,是第一位在海外展望會擔任會長的台灣人。雖然身分轉換挑戰大、工作內容更艱鉅,上任第一天還遇到油價暴動,但看見社區轉變的喜悅大過她眼前的動盪。

李宜帆說,長期援助計畫追求的是永續性發展,不能靠一次性給予,必須培養當地人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未來他們才能靠自己建造社區。這樣的原則也體現在海地展望會的辦公室:「我們辦公室有50人,只有6名外國人,其他都是土生土長的海地青年。」李宜帆說,當她來到海地,小時候聽到的傳聞就不攻自破:「多明尼加人常說海地人惡意搶工作,工作時常偷懶、不認真,但我看見的海地人,即使在非常不好的條件下,都很勤奮上進。」這些青年有理想、有熱情,都是懷著轉變自己國家的希望任職;身為團隊的一份子,她相當引以為傲。或許,當初遇見的那個賣孩子的媽媽,要教她的不只是留下來貢獻己力的決心,更是和當地夥伴一起努力的,一期一會的時光。

☆藝文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藝文新聞訊息,請上自由藝文網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網友回應